一、有機農業和有機食品(食用菌)的發展歷史
隨著農業科技的發展,到上世紀60—70年代,以高度機械化和大量施用化肥和農藥等高能耗為特征的現代農業發展到了鼎盛時期,但同時也導致生產成本不斷攀升、自然資源過度開發、生態環境日益惡化、食品被污染等諸多問題,引起了世界各國政府的高度關注和重視,并積極尋求解決上述難題的良策。發展有機農業和有機食品就成為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各國開始完善有機農業和有機食品的相關立法工作。歐盟于1991年7月制訂的有機農產品生產法(EU2092/91)及其補充條款規范了歐盟內部及進口有機食品的生產、加工、標識。隨后,美國和日本也分別于1997年和2000年出臺了本國的有機農業和有機食品法規和標準。
食用菌產業是白色農業重要組成部分。白色農業是將微生物資源產業化的新型農業模式,它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綠色農業。食用菌栽培在生產形式上不同于傳統的種植業。食用菌生產是利用各種菌物將農林生產的廢料(纖維素和木質素)生物轉化成人類所需的優質蛋白質來源——食用菌。因此,有機食用菌的生產標準與一般意義上的
糧食作物、水果和蔬菜的有機標準雖有所不同,但其進行有機認證的原理仍基本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