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菇網訊:世界各國食用菌生產大體經歷了從手工、個體、分散、粗放生產到機械化、規?;?、標準化、社會化過程。2014年9月14日至17日,由中國菌物學會、華中農業大學、易菇網共同主辦的2014中國食用菌產業年會在武漢科技會展中心舉行,在16日下午的“中國食用菌產業機械裝備圓桌論壇”環節,農業部南京農業機械化研究所宋衛東研究員作《食用菌機械設備開發現狀及展望》報告時提及以上觀點。
宋衛東研究員介紹到:我國食用菌機械化的發展經歷了初始開發階段、引進吸收消化階段、質量提高階段。初始開發階段主要完成了野生采集到段木栽培,段木栽培到代料栽培。引進吸收消化階段,我國成為世界第一生 產大國社會化分工露雛形,我國先后引進了西方國家的雙孢菇生產線,我國臺灣省菇農相繼在北京、上海、廣州建起了金針菇工廠。他們為中國食用菌產業走向工業化、標準化率先走出了關鍵的一步。質量提高、完善階段,形成完整的體系,這個階段的食用菌機械已覆蓋食用菌制種、栽培、加工等各個環節,包括菌種發酵、空氣凈化、培養基制作、菌包生產、環境控制、產品干制、保鮮及深加工提取等,形成較為完整的機械裝備體系。在食用菌機械化的發展歷程中,我國經歷了原木砍花栽培法的飛躍,伴隨代料栽培出現配套機械設備,單體機向連續作業流水生產線的發展,半自動化轉向自動化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