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關鍵在人,核心在干。為進一步樹立鮮明導向,更好激勵廣大駐村干部在鄉村振興一線擔當作為、建功立業,今年6月,我省表彰了一批優秀駐村第一書記和工作隊隊員。即日起,湖南日報推出《駐村一線顯擔當》專欄,講述他們與鄉親們想在一起、干在一處,用行動踐行初心的動人風采。
在衡炎高速與潭耒高速的交會處,4塊嶄新的大型公益廣告牌格外醒目,茶陵黑木耳、醇香松茸的誘人形象日夜迎送著南來北往的車流。
這是今年5月,湖南高速集團駐村幫扶工作隊圓滿完成使命、即將撤離茶陵縣三華村之際,工作隊隊長、駐村第一書記肖興旺為這片傾注了兩年心血的土地,送上的一份特殊“告別禮”。連同茶陵收費站新增的5塊燈箱廣告,它們如同“永不撤離的推銷員”,持續為三華村的特色農產品高聲吶喊。
小菌菇撐起大產業
2023年5月,肩負著組織的重托,50歲的肖興旺踏入了三華村。彼時,村集體經濟年收入僅8.8萬元,發展動能不足。如何破局?
肖興旺的目光沒有停留在傳統路徑上。他帶領村“兩委”深入調研、多方考察,最終將突破口鎖定在食用菌產業上。看中的是其市場潛力大、附加值高,更契合當地資源稟賦。
決心已定,行動雷厲風行。肖興旺充分發揮“娘家人”湖南高速集團的支撐作用,統籌整合省高速集團幫扶資金,打造三華村食用菌產業園。僅僅數月時間,4棟總建筑面積7000平方米的現代化廠房拔地而起,集成世界頂級水平的菌棒車間、凈化車間和智慧菌房,實現菌棒生產-菌種培育-智慧栽培全鏈條標準化作業。
工作隊創新構建的“智慧菌房+分散種植”雙引擎模式,讓秀珍菇在恒溫恒濕環境中突破季節束縛,實現全年出菇,單產效率較傳統方式飆升60%;木耳則通過“稻菌輪作”,巧妙利用土地空間。科技賦能之下,產業園迸發出驚人能量:年產菌棒600萬棒、鮮菇3000噸,年產值突破3000萬元。
讓村民做產業的主人
如何讓產業紅利真正滲入鄉土血脈?肖興旺深知產業振興的核心在于利益聯結機制的創新。他精心設計出“村委會+企業+農戶”的金三角合作模式:村委會以基礎設施和資金入股,鎖定每年50萬元保底分紅;企業提供菌棒、技術并包銷產品;農戶則可通過固定用工、靈活就業,或主動認領智慧菌房實現“家門口創業”。
“移動的智慧菌房”成為聯農帶農的關鍵一招——農戶在房前屋后、路邊荒地靈活安置菌房,由產業園全程提供技術護航,村委會監管回收產品。這一模式極大降低了農戶參與門檻與風險,將村民從產業旁觀者轉變為發展的主人翁。
目前產業園已提供50個固定崗位和200多個靈活崗位,吸引湖南醇松茸生物科技公司投資建廠,計劃新建100個松茸智慧菌房,帶動周邊10個村民小組80戶農戶共享產業鏈價值。
2024年,村集體經濟收入躍升至56.1萬元,較2022年增長超過500%,實現了從“輸血”到“造血”的驚人蛻變。
品牌翅膀飛越群山阻隔
產業根基既穩,如何讓深山珍品突破地域局限?肖興旺再次借力湖南高速集團的獨特優勢。他主導成立隆星鋒供銷合作社,精心注冊“三華泰景”商標,整合分散的農副產品資源。依托集團覆蓋全省的路網,三華村的菌菇、藥材等特色產品在108對高速公路服務區同步上架,深山美味沿著高速脈絡源源不斷涌向全國市場。兩年間,合作社累計銷售額突破600萬元。
肖興旺的振興藍圖里,產業數據從來不是唯一坐標。設立防返貧基金,兩年托起30戶困難家庭;投入近200萬元升級改造村養老院,為空巢老人筑起溫暖港灣;加寬加固排水渠、整治山體滑坡,終結400畝良田常年水患;建成8.8公里水泥路、3.6公里“白改黑”瀝青路,暢通產業與民心之路……他深知鄉村的溫度在于對最脆弱群體的守護。
這些堅實足跡在今年6月結出碩果,肖興旺被授予“全省擔當作為優秀駐村第一書記”榮譽稱號。兩年來,三華村也先后獲評株洲市“文明村”和“省級人居環境綜合整治示范村”兩項殊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