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菇網訊:2014年9月14日至17日,2014中國食用菌產業年會在武漢召開,在15日下午的“主題報告”環節,中國食品土畜進出口商會食用菌分會劉自強秘書長作了《對我國食用菌產業管理、渠道與資本的幾點思考》的演講報告。
眾所周知,我國是世界上食用菌生產大國,但不是生產強國。從2001年起,我國引進食用菌工廠化栽培,2008年開始食用菌工廠化生產迅猛發展,截止目前,我國已出現日產300噸的大型食用菌工廠:上海雪榕,日產200噸以上的食用菌工廠化企業:如意情、眾興,日產100噸以上的食用菌工廠化企業:上海光明森源、江蘇華綠、福建萬辰等等。2008韓國金針菇進口時,韓國人曾經說過,中國食用菌產業有三大優勢:勞動力便宜、原輔料便宜、中國國內市場大。劉自強秘書長講到:實際上,從2013年起中國食用菌產業面臨勞動力成本和原輔料成本上漲,前兩大優勢已喪失,目前只剩下國內市場大的優勢,除此之外的另一大優勢是中國企業很有錢,由于短短6-7年走過日本、韓國、臺灣20-40年的發展歷程,食用菌產業基本知識不扎實、缺乏,缺菌種、技術、設備、人才、管理、營銷等。劉自強指出,我國食用菌產業正處于一個激變的年代,需要學會“跳岀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跳岀食用菌行業看食用菌,發展食用菌產業需要“跨界”和“互聯網思維”。
劉自強談到目前我國食用菌產業發展面臨的瓶頸:一是人才。中國食用菌行業存在兩大怪現象:食用菌專業的學生找不到工作,而食用菌企業招不到合適的人。二是理念。中國人發展雙孢蘑菇產業存在誤區,首先中國人骨子里有“花小錢辦大事” 的心理,一般中國人傳統思維是“花小錢多辦事”,這和荷蘭“花多少錢辦多少事”有根本的區別,中國資本賺的是勞動利潤,而荷蘭資本賺的是技術利潤。其次中國人不了解發展雙孢蘑菇產業的本質,中國人的傳統思維順序是資金-堆肥技術-雞屎和麥草等原材料,而實際上發展雙孢蘑菇產業正確的思維是雞屎和麥草等原材料-堆肥技術-資金。在這點上劉自強倡議,我國食用菌從業者不能以搞科研的心態搞產業,把穩定、高產作為壓倒一切的目標。三是管理,目前各食用菌行業領軍人和掌舵人大部分都是家族企業且不太懂管理,而食用菌工廠化只能用管理出效益。四是渠道,食用菌流通還停留在初級階段。中國食用菌產業目前還基本上停留在“只要生產出就能掙錢”初級階段,食用菌流通還主要以一級批發市場為主,只有10-20%走超市,食用菌消費80%集中在餐飲環節。食用菌產業需要注重對普遍消費者宣傳推廣和品牌建設、終端渠道建設。劉自強介紹,我國食用菌目前主流通方式有一級批發市場(中央批發市場)、農貿市場、超市、賓館、飯店餐飲市場、旅游產品市場、禮品市場、佛教、素食。在食用菌產品的銷售過程中,一定要學會用消費者的眼光和語言推銷食用菌, 而不是以專家的眼光和語言。五是資本,中國食用菌產業從2010年12月星河生物在創業板上市以來,至少有15個億私募資金投資食用菌產業,帶動至少100億人民幣投資進入中國食用菌產業,造成生產過盛、供過于求的景況。中國食用菌產業正在經歷第一次洗牌中后期。劉自強認為中國食用菌產業將經歷至少三次大規模洗牌,其結果是越洗越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