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易菇網訊:我國香菇栽培歷史悠久,香菇產業的生產模式由傳統家庭小作坊到“公司+農戶合作社”,直到如今實現大規模的工廠化生產。這是國家食用菌產業技術體系香菇栽培崗位專家、上海市農業科學院副院長譚琦研究員在2014中國食用菌產業年會“主題報告”環節作《香菇工廠化生產的趨勢》演講報告時對外宣布的。
譚琦研究員在香菇栽培模式方面介紹到:與傳統生產相比,集約化、專業化生產能夠更好地控制原材料來源,安全有保障;規模化有利于機械化的應用,降低生產成本;統一制種、統一接種和發菌,成品率更高;有技術人員進行統一技術指導;產品可以統一回收,抗風險能力更強。與工廠化生產相比,集約化、專業化生產投資相對少,風險分散,富民工程更容易體現且更適合國情。而集約化、專業化生產更加要注重配套設備、菌種質量、以及管理水平。
譚琦研究員在香菇栽培模式方面介紹到:與傳統生產相比,集約化、專業化生產能夠更好地控制原材料來源,安全有保障;規模化有利于機械化的應用,降低生產成本;統一制種、統一接種和發菌,成品率更高;有技術人員進行統一技術指導;產品可以統一回收,抗風險能力更強。與工廠化生產相比,集約化、專業化生產投資相對少,風險分散,富民工程更容易體現且更適合國情。而集約化、專業化生產更加要注重配套設備、菌種質量、以及管理水平。
譚琦研究員講到:香菇的培養周期長,出菇需要溫差,出菇期長,因此香菇工廠化面臨兩大問題:菌種和工藝。在菌種問題上,菌齡短70-90天,對溫差不敏感,三潮菇占80-90%。在國外,香菇工廠化生產,集中在亞洲的日本和韓國,已有菌種為XR-1,采用裝袋、滅菌、接種等操作都已實現機械化,發菌以及出菇是在人工可控的環境下進行的,香菇生產可實現周年穩定生產。全套引進國外香菇工廠化生產工藝存在成本高、規模小的問題,因此研發出一種適合我國國情的香菇工廠化生產工藝是香菇工廠化生產工藝的中國道路,才能實現我國香菇產業的轉型升級。
譚琦研究員介紹:通過對于整個工藝的分析,上海市農業科學院采用的是基于二次培養的香菇工廠化生產工藝流程,從裝瓶-滅菌-接種-一次培養-出菇-二次培養-成形-挖瓶,大大降低生產過程中的污染程度,而且有效的利用企業原有的資產,實現國內成熟的木腐菌生產設備與香菇生產工藝的結合,實現大規模香菇全自動化工廠化生產,并已申請國家發明專利申請號(201310505047.),國際專利申請號(PCT/CN2014/083569)。通過上海農業科學院一年多的努力,小試、中試已經成功,目前已經與湖北炎帝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進行了合作。
據悉:2014中國食用菌產業年會由中國菌物學會、華中農業大學、易菇網共同主辦,湖北省食用菌協會、北京易菇會展有限公司共同承辦。此次會議歷時四天,6個院士專家主題報告,15個專題報告,7場座談會、推介會、講座、論壇和圓桌會議,來自包括香港、臺灣等27個省市和4個國家的800多名參會代表參加會議。同期舉行的2014中國食用菌博覽會吸引了130多家企業參展,2000多個新產品新技術新設備新品種進行展示,進場觀眾達1萬多人。此次展會的舉行旨在全面分析我國食用菌產業發展現狀,剖析產業的熱點和難點問題,預判未來若干年我國食用菌產業的發展趨勢與走向,交流展示食用菌各個領域的新技術、新產品、新設備和新品種,加強食用菌產業產學研的緊密聯合,促進食用菌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為全面推進我國食用菌產業現代化凝聚智慧和力量,大會的勝利召開,也被與會專家、學者稱贊為“一次里程碑式的食用菌行業盛會”。
據悉:2014中國食用菌產業年會由中國菌物學會、華中農業大學、易菇網共同主辦,湖北省食用菌協會、北京易菇會展有限公司共同承辦。此次會議歷時四天,6個院士專家主題報告,15個專題報告,7場座談會、推介會、講座、論壇和圓桌會議,來自包括香港、臺灣等27個省市和4個國家的800多名參會代表參加會議。同期舉行的2014中國食用菌博覽會吸引了130多家企業參展,2000多個新產品新技術新設備新品種進行展示,進場觀眾達1萬多人。此次展會的舉行旨在全面分析我國食用菌產業發展現狀,剖析產業的熱點和難點問題,預判未來若干年我國食用菌產業的發展趨勢與走向,交流展示食用菌各個領域的新技術、新產品、新設備和新品種,加強食用菌產業產學研的緊密聯合,促進食用菌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為全面推進我國食用菌產業現代化凝聚智慧和力量,大會的勝利召開,也被與會專家、學者稱贊為“一次里程碑式的食用菌行業盛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