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莽莽的豫西盧氏縣深山區,有一位普通農民,34年如一日,默默無聞一心撲在發展食用菌特色產業上。即使遇到困難、阻力,他也毫不退縮、執著追求,最終研制出適合山區的新菌種“向陽2號”黑木耳,并把自己的經驗和勞動成果毫無保留地傳授給鄉親們,走出了一條適合鄉親們共同發展的特色產業道路。
“我高中畢業跟著父親開始種植食用菌”
初秋的早晨,記者從三門峽市區出發,上三淅高速(三門峽—淅川),沿著蜿蜒起伏的山路,伴著山區獨有的藍天白云,驅車近8個小時,來到位于盧氏縣西南部深山區獅子坪鄉楊莊村薛向陽的食用菌基地。剛進入楊莊村,首先映入記者眼簾的是一座外罩銀白色防曬網的食用菌棚,菌棚內數十排整齊的菌袋架上,一朵朵黑油油的木耳在茁壯成長,猴頭菇粉粉的,猶如少女的粉面般可愛、喜人。
今年已50歲的薛向陽在菌棚內栽培出菇架擺放菌袋。34年來,薛向陽為了研究食用菌菌種的栽培改良和推廣,經過多次試驗,研制出以他名字命名的“向陽2號”菌種,成為當地名副其實的食用菌栽培“專家”。目前,該菌種遍布全國2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走出了一條優質高效的特色農業道路。
“我1980年夏天高中畢業回到家,山里人靠山吃山,咱這地方一直都是食用菌產區,于是我就跟著父親開始種植食用菌……”回憶起當時種植食用菌的歷程,不善言談的薛向陽打開了話匣子。
記得當時土地剛包產到戶,上級部門也積極引導農民種植食用菌,每年到了冬天,閑暇的群眾就到山上砍櫟樹,然后截成樹段擺在陽坡面上,依照傳統方法,等待樹段漚爛后結出木耳。而薛向陽起初干這活時,由于家里窮沒有本錢,就向生產隊借錢,然后在自家院內騰出空地,購置了種植食用菌的基本設備。本想著有了這些設備,種植一定沒問題,然而,事情并沒有他想象的那么簡單。他把截好的樹段擺好,等待著出木耳,可一段時間過去了,漚爛的樹段上卻沒長出幾朵木耳。這時,薛向陽意識到靠天吃飯的事兒不靠譜。“那時,我一直在想要是能研制出一種原種菌,催生木耳在短時間內長出來該多好,這樣不僅節省時間,而且還能提高產量。”
“我對種植食用菌的前景很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