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師傅,我今年做的3萬多段香菇菌棒已經爛了一大半,這可怎么辦?”近日,在慶元縣濛洲街道田墩村村民張還文的菇棚外,看到農技員練長勛,張還文仿佛見到了“救星”,拽著不放討“處方”。
對菇農而言,眼下正是香菇菌棒發菌出菇的關鍵時候。然而,連日暴雨加高溫天氣,導致菌棒受霉菌感染,陸續出現爛棒現象。如何幫助菇農開展正確的災后自救以減少損失?連日來,慶元縣食用菌管理局的農技員們奔走田間菇棚,為菇農送去一劑劑“良方”。
練長勛趕忙掀開遮陽網走進菇棚,一陣潮濕的熱氣和一股霉臭味撲面而來。在菇棚待了一會,大家都被棚內的悶熱捂出汗來。
“菌棒和人一樣也怕熱、怕濕,這么熱,菇段怎么會不爛。”練長勛解釋道,連續大雨使棚里的濕度增大,再加上沒有及時通風、清理菌棒,這才導致了菌棒腐爛。他建議張還文抓緊時間給菌棒兩頭開口、放氣,在有條件的情況下,還要把菌棒攤開晾曬。
告別張還文,練長勛又急忙趕到大濟村源頭路上菇棚較為集中的田間。
“被水淹了的菌棒今年還能不能出菇?已經開始腐爛的菌棒還能不能重新加工再用?……”剛到菇棚邊,菇農們便圍了上來,問了一連串的問題。
原來,源頭路上的菇棚大多直接建在田頭上,連續大雨使田里有了不少積水,處于棚內底層的菌棒一直泡在水中,再加上菇農蒸菌棒除菌時沒有蒸透等原因,導致菌棒霉爛。
“這些菌棒已經感染了黃曲霉菌,只能重新返工。”練長勛告訴在場的菇農,已經感染的菌棒一定要及時隔離,否則會感染其他健康的菌棒。對于需要返工的菌棒,則要按照50段菌棒一斤石灰的比例進行滅菌處理。
“一段菌棒的成本要2.5元,對菇農而言,這是全家人一年的生計。”練長勛在記錄下菇農反映的問題和受災情況后,還不忘告訴參加食用菌政策性保險的菇農,要盡快向保險公司上報受災情況,盡量挽回損失。
“走,去五一村看看,那里還有好幾戶菇農等著我們呢。”接近中午12時,練長勛結束了源頭路菇棚的指導工作后,又馬不停蹄地往下一個村莊趕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