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下田,大棚閑。臨近6月,水稻育秧大棚完成使命便悄然沉寂一直是常態。5月29日,記者在富錦市東農水稻專業合作社水稻育秧大棚里看到的卻是另一番景象:在一片歡笑聲中,十幾個農民嫻熟地接住汽車上拋來的菌棒,碼垛、拉線、擺棒……小香菇將延長大棚6個月的創富周期。
“讓閑置的大棚發揮余熱,再出效益,過去我們主要種植西瓜、蔬菜,但收益不高,今年從錦程菌業購進30萬菌棒,34棟大棚全部養殖香菇。”理事長杜國東算了筆賬,“每棒能出1.6斤菇,錦程菌業給的保底收購價是3.5元,能賣5.6元,除去3元菌棒和1.6元材料費、人工費,每棒至少能掙1元,30萬棒就是30萬元。”
已投資4900萬元的錦程菌業公司2013年入駐富錦市,目前,初步形成集研發、養菌、制棒、養殖、冷儲、銷售為一體的產業鏈條,以公司為龍頭,合作社帶動農戶,農戶分散種植的梯隊戰略也正逐步推進。
“兩閑”、“兩原”的先天優勢,吸引了來自遼寧的投資商李錦華將菌業基地建在富錦:每年5月末至10月末,富錦有132個育秧小區、3.9萬棟大棚處于閑置狀態,而此間也正是農閑期,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可以參與香菇生產;以硬雜木居多的林木資源和價格便宜的玉米芯,又為菌棒生產提供了大量低成本的原料。
更主要的是,隨著人們飲食結構的變化,香菇的保健功效越來越被看重,市場份額逐漸擴大。據李錦華的團隊調查,僅黑龍江省年需求量就達2500萬斤,南方和國外市場空間更大。南方受氣候影響夏季不宜種植,南菇北種已漸成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