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扎穩打,步步為營,先為農戶解決資金、技術、銷路問題,讓農戶看到效益,再擴大規模。”李錦華對企業發展有自己的設計,“3元的菌棒只收1元的定金;隨行就市,無論市場行情怎樣,都以3.5元保底價回收全部產品;應用北京中國菌業的技術,采取“傻瓜”式種植模式,有20多個技術人員駐守合作社,水、溫度、采摘現場指導。”為此,錦程菌業今年只生產500萬菌棒供8個育苗小區500棟大棚試種。
在錦程菌業的香菇大棚里,來自浙江的“香菇一家人”是種香菇的行家,丈夫去年從北京來到錦程菌業當技術員,妻子在北京只經營了19棟大棚,掙了40萬元。今年帶著父母、孩子和弟弟、弟媳也來到這里,承包了20棟大棚。“這里的土質好、晝夜溫差大,能刺激香菇生長,豐收有信心。”正在擺棒的妻子給記者做著示范。
30多歲的佐洪池,高中畢業后一直務農,家里的3坰地每年的收益只夠年吃年用。“今年加入錦程菌業合作社后把土地流轉出去,得2萬多,又包了5棟大棚種6萬棒香菇,大棚免費使用,每棟政府補助1000元,按每棒收入1.6元計算可多收入10萬元。”
小香菇帶動一個產業,致富一方群眾。李錦華有更長遠的設想:“富錦3.9萬大棚可栽培3億棒,菇農純收入可達4億多元,未來還可以擴展到周邊地區?,F在我們已向產能1億棒邁進,將各合作社聯合起來成立菌業聯合社,把菌業做大做強,提高市場占有率,爭得話語權,提高利潤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