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200多個品種野生食用菌,堪稱國內產業資源最豐富地區之一,但產值不足20億元,與云南、廣西等產值上百億元的省份相去甚遠!這就是當前我省食用菌產業面臨的窘境。2005年12月30日,參加全省食用菌產業發展研討會的專家疾呼:關注食用菌產業發展,促進資源優勢向產業優勢轉變。
食用菌是世界公認的動物食物和植物食物之外第三類食物――――菌物食物,富含
蛋白質、纖維素等多種營養成分,有助改善人體亞健康狀態,是廣譜型、大眾化保健食品。近年來,隨著食品結構向營養、保健型方向傾斜,食用菌需求量日益增長。以貴陽市為例,木耳、香菇等鮮菌產品日交易量達到15噸。
我省地處高原,植被多樣,尤其亞熱帶高原濕潤季風氣候特別適宜食用菌生長繁殖。目前,我省已發現的野生食用菌有29個科,72個屬,品種達到241種,是國內產業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其中產自織金縣的“紅托竹蓀”被公認為山珍之王,在國際市場享有盛譽。
然而,來自省食用菌協會的統計數據顯示,2005年全省食用菌產業總產值不足20億元,與資源條件類似的福建、浙江、云南相比較,產業規模和生產水平差距明顯。
據了解,我省食用菌產業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起步,菇農一度有15萬人,在織金縣還涌現出投資上百萬元從事食用菌生產的大戶。該縣“紅托竹蓀”每公斤價格曾高達1500元,為當地農民增收致富發揮了積極作用。
根據生產原料不同,食用菌可分為木類食用菌和草類食用菌,前者曾經是我省菇農栽培重點。近年來各級地方政府為鞏固生態建設成果出臺了一系列林木保護措施,客觀上限制了木類菌產業發展。截至目前,全省食用菌種植戶在5萬至8萬人左右,180余家食用菌生產企業中大部分為外省老板經營。貴陽市場的食用菌約有40%來自福建、浙江等地。
缺乏相關政策引導是產業發展滯后的重要原因。據了解,福建、云南兩省多數地、縣設有食用菌產業領導小組,專門指導產業發展。而我省大多數食用菌栽培地卻沒有類似機構,菇農各自為伍,種植水平參差不齊,大多數菇農沒有接受過專業技術培訓或技能培訓,生產過程中煤火烘烤、濫用添加劑和消毒劑的現象突出,致使產品質量難以保證。前不久,一位外商與省食用菌協會商洽合作開發食用菌,因為抽檢產品二氧化硫含量超標近30倍,合作被迫中斷。
按照規范的行業要求,食用菌生產加工環節必須有專業技術人員參與。但是我省目前具備專業資質的菌類栽培園藝技術人員不足30名,卻承擔著對全省菇農的技術指導,力量明顯不足,導致菇農素質長期無法提高。
“食用菌栽培技術容易掌握,一旦配備足夠的師資力量,我省完全可以在短期內迅速提高菇農栽培水平!”省食用菌協會秘書長周勝仁說。
省食用菌協會調查還發現,在產業發展“黃金”時期,少數不法商販為牟取暴利,生產過程中摻假制假,非法經營的現象時有發生??椊稹凹t托竹蓀”市場售價曾經高達每公斤1500元,個別商家為增加產品重量,用焦亞硫酸鈉浸泡紅托竹蓀,嚴重損害了紅托竹蓀品牌形象,產品價格一度跌至200元,對消費者利益和全省食用菌產業造成極大影響。
專家認為,我省竹類資源豐富,赤水、習水等地竹蓀產業尚有潛力可挖。即便在木類菌種發展有限的情況下,我省也應大力開展草類菌種栽培,如金針菇、茶樹菇等食用菌可直接利用甘蔗渣、油菜稈等為原料進行栽培。而在我省農村,許多適宜生產草類菌的原材料或燒或棄,無疑造成了極大浪費。
結合近10年食用菌市場價格走勢,該產業產出與投入比基本維持在5:1以上,個別品種產出與投入比高達15:1。與傳統作物相比較,栽培食用菌效益極為可觀。2005年,福建省食用菌發展重點縣栽培戶戶均收入接近15萬元,而我省栽培戶最高收入不過6萬元。有專家估計,我省產業發展至少落后福建省5年。
為加快產業發展,省科協最近專題起草了《關于大力發展貴州食用菌生產加強食用菌行業規范管理的建議》,省有關領導批示農業廳等單位盡快研究出可行方案。另據了解,省食用菌協會正在積極爭取有關部門支持,采取有效措施規范制種、栽培、加工各個環節,并依托農科院、貴州大學等技術力量,提高產業規模和水平。5年內,我省將力爭培育10個不同品種的食用菌標準基地縣、30個專業鄉(村),并建立一個以上食用菌專業批發市場,在確保行業產值突破60億元的基礎上,實現20%的產品出口創匯。
作者:孫靜 項開文 肖磊 來源:金黔在線―貴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