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菌種到餐桌,一朵金針菇需要經歷怎樣的旅程?生態栽培,全自動播種,享受蒸汽“桑拿”,在“智慧城堡”沐浴藍光,機器人采收……5月7日,在位于望都縣經濟開發區的河北華綠之珍生物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綠之珍),記者看到,設施農業的發展,讓金針菇培育突破地域與自然條件限制,實現“智慧生長”。
伴隨著機器聲隆隆,空氣中散發著一股溫熱發酵菌氣味。“這是菌渣蒸熟的味道,金針菇全部采用無土栽培,培養料使用玉米芯、花生殼、米糠、麥麩等農作物廢棄物,每年4萬噸以上,變廢為寶。”在裝瓶車間,該公司副總經理趙振華對記者說。機器有條不紊地運轉,裝好優質培養料的瓶子在流水線上快速移動。兩條生產線全程自動化完成裝瓶、蓋蓋、打孔、碼垛等工序。“每天裝瓶量約30萬瓶,一瓶長成后就是我們在超市看到的一大把金針菇,重量約500克,日產量可達120噸。”趙振華說,金針菇采收后的菌渣經無害化處理,又變身為有機肥反哺農田,“從土地中來,回土地中去”,形成良性循環綠色生態模式。
車間相通的甬路上方傳來嘩啦聲,記者抬頭看到,流水線傳送帶軌道穿梭空中,實現全自動運輸。滿載培養料的瓶子進入高壓滅菌艙,在120℃蒸汽中徹底殺滅雜菌。冷卻后的瓶子通過地下連廊輸送至全自動無污染的接種車間,液態菌種如細雨般噴灑入瓶。經過一段時間菌絲培育之后,便進入搔菌車間,機械臂精準搔動菌瓶表面,刺激菌絲生長。隨后,進入生長期的金針菇便“入住”恒溫恒濕的生育室。
趙振華打開一扇門,帶記者走進“藍色房間”,挾著些許寒意的空氣倏然涌出,仔細一看蔚為壯觀——房間內排滿直通屋頂的多層立體床架,一瓶瓶沐浴藍光的金針菇被整齊地碼放其上,潔白菇體“精神抖擻”。“這里利用數字化技術精準調控,模擬自然條件,保持4-15℃,用金針菇喜歡的藍光滋養。”趙振華介紹,“傳統大棚菌菇種植一年兩茬,我們365天不間斷。大幅提升的空間利用率和時間效率,疊加無土栽培的高附加值,科技賦能,讓傳統農業煥發新生。”
當金針菇成熟后,自動化流水線會將它們送至包裝車間,進行采收、分揀和包裝。在這里,工作人員與智能機器人協同作業,確保每一包金針菇都符合高品質標準。包裝完畢后,新鮮的金針菇將通過冷鏈物流,迅速運至京津冀各城市的銷售場所,最終抵達餐桌,為消費者帶來健康與美味。
從“看天吃飯”走向“知天而作”,“智慧城堡”的經濟效益如何呢?趙振華為記者算了一筆賬:
“公司占地面積約580.66畝,分三期建設,總投資約10億元。我們目前所在的區域是項目一期工程,占地239畝,投資5.12億元,年產約54000噸鮮品金針菇。項目二期正在建設中,占地約150畝,生產白玉菇、蟹味菇,年產量約11000噸。規劃中的項目三期生產真姬菇。三期項目全部建成達產后,年產鮮品食用菌可達85000噸,年產值約5億元,吸納就業約1200人,90%以上員工為本地化招聘。”
據悉,河北華綠之珍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是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深交所創業板上市企業江蘇華綠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資子公司。華綠之珍以“最北基地”錨定京津冀市場,成為河北省招商引資重點項目、河北省農業產業化重點項目,2024年入選“環京蔬菜保供基地”。同時,作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企業獲得望都縣頒發的首個農業設施所有權登記證。
在工廠化生產流水線上,傳統農業與現代科技進行著驚艷碰撞。“目前,我們已提供400余個工作崗位,帶動附近農戶增收。同時,與望都縣殘聯、大中專院校等合作積極促進就業。”趙振華說,華綠之珍不僅積極引導當地農民向新型產業工人轉變,實現“家門口”就業,而且有效帶動當地玉米芯、紙箱、薄膜等上下游產業發展,促進農業可持續大循環,為鄉村振興注入不竭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