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安縣鰲溪鎮石塘村農民鄒文明前幾年攜妻帶子來到福建三明市種植平菇,經過幾年的打拼,事業越做越大。如今,他每年消耗的棉籽殼達100余噸,年產平菇8噸,年純收入30多萬元,他也成為遠近聞名的種菇致富能手。據了解,目前,在該縣,共有3500余戶近萬名農民像鄒文明一樣外出到福建、廣東、上海、江蘇等10多個省市種植平菇,足跡遍布大半個中國。每年平菇產量達八萬余噸,總產值3.5億元。“樂安平菇”正成為該縣一項富民主導產業,知名度逐步在全國叫響。
樂安平菇產業始于上世紀80年代。當時,該縣從福建引入平菇種植,引導農民大力發展。牛田、鰲溪等鄉鎮部分群眾最先嘗試種植。由于食用菌不易保鮮,不適宜長途運輸,再加上本地市場有限,一些掌握種植技術的農民便大膽外出到吉安、南昌、撫州等周邊地區種植食用菌。依靠種菇,很多菇農走上了致富路。
談起種菇的經歷,石塘村村民鄒求明感觸頗深:“上世紀90年代初,我就掌握了種菇技術,后來我們夫妻倆跟隨別人來到浙江義烏市種菇,收入從最初的五六萬元到現在的10多萬元,運載平菇的交通工具也從三輪車到摩托車,再到現在的面包車。今年,我們還在撫州市買了一套價值四五十萬元的商品房呢。”
看到一些村民外出種菇致富了,許多村民紛紛效仿。當時,大多數村民都是跟著親戚朋友外出種菇,通過父帶子、兄帶弟、叔帶侄等方式,“一傳十、十傳百”,很快種菇的隊伍日益壯大,從最早的鰲溪、牛田鎮輻射到戴坊、山碭、萬崇等許多鄉鎮,足跡也由本省發展到廣東、福建、上海、北京等全國10多個省市。
為扶持平菇產業發展,該縣積極幫助菇農優先提供小額擔保貸款;舉辦食用菌培訓班,免費向菇農傳授種植技術;成立食用菌產業協會,為菇農統一提供菌種、原材料和市場信息等服務;同時,該縣準備新建一座食用菌培訓大樓,將經常性舉辦食用菌培訓班。此外,該縣還將大力推廣‘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現代農業發展模式,依托廣雅食品和鵬鑫食品兩家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建立產業基地和培訓基地,延伸產業鏈條,在銷售鮮菇的基礎上加工生產蘑菇罐頭,促進平菇產業發展。
談起未來的發展,該縣蘑菇辦負責人鄧中華介紹說:“我們預計用3年時間,將‘樂安平菇’發展成菇農達6000戶,年產量達20萬噸,年產值達八億元以上的大產業。屆時,平菇產業將成為我縣一項富民興縣的主導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