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和煦,菇菌飄香。11月10日,福建揚帆農林實業有限公司貴溪食用菌栽培基地,廠房場地上堆滿了金黃色的滑菇,幾十個工人熟練地剪菇腳、殺青、鹽漬、裝袋。從10月27日起,基地每天生產的30噸滑菇,銷往浙江等十多個省市。
屏南平均海拔830米,得天獨厚的高山氣候和良好生態非常適合發展食用菌。“屏南食用菌因為沒有自己的特色產品、特色品牌,在市場上、價格上受制于人,幾乎淪為別人的‘打工者’。”屏南縣農業局食用菌站站長周修趙說,“只有突破重圍,才能闖出新路。”
錯季種植 實現資源節約農民增收
長期以來,屏南農民大多是手工栽培食用菌,造成菇棚大量空置、菌棒大量廢棄、勞力大量閑置。如何尋求突破謀發展?“第一,根據不同的栽培季節,實行錯季種植,大棚就不致于空置。第二,把銀耳、香菇、杏鮑菇下腳料,作為滑菇、猴頭菇等非木生菌的原材料,這樣,就能實現資源利用和農民增產增收兩不誤。”周修趙提出解決方案。
福建揚帆農林實業有限公司的貴溪基地就是按照這樣做。 “5月份種銀耳,8月底兩批銀耳收獲后,取廢棄的銀耳菌糠做原料,春季生產滑菇菌棒,10月一直收獲到來年的4月。用廢棄的銀耳菌糠栽培猴頭菇,8、9月份開始長,11月一直收獲到來年3月份。這樣,一年到頭菇棚僅空置1至兩個月。”公司老總江承昨說出種菇秘訣。而揚帆實業取得令人羨慕的成果,成為全省唯一一家單批栽培“勁帆”銀耳超百萬袋公司,屏南縣首家無公害產地、農產品認定的企業。
公司還有秘訣,就是以“公司+基地+農戶”模式,采取“聚-分-聚”方式進行生產。即菌棒由公司統一生產,按成本價賣給菇農。菇農按標準化生產要求,在公司大棚、或在自家大棚里分散栽培管理,產品由公司按市場價統一收購、統一加工、統一銷售。“這樣,就降低了生產成本和風險,實現了公司和農民的互利共贏。”江承昨說。該公司年產銀耳200萬袋,滑菇50萬袋,猴頭菇30萬袋,年產值1000多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