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眼前如一串串“糖葫蘆”般懸掛的菌袋,讓人有些疑惑,這也是黑木耳么?養殖黑木耳的菌袋不是應該平擺在架子上的么……
冒著寒風,踏著積雪,筆者來到了塔河縣繡峰林場,在李洪學的黑木耳養殖基地中,看到了這種獨特的立體養殖方式。
“這個大棚有300多平方米,養殖的都是吊袋小孔木耳,這個技術我今年剛剛試驗成功,一串上面懸掛6~8個菌袋,節省了占地面積,還方便了菌袋的集中管理……”李洪學告訴筆者,這種吊袋養殖法是在接好菌種后,將菌袋像串糖葫蘆一樣吊掛起來,讓木耳菌慢慢生長,無論從質量上還是產量上都將大幅提高。
這種別出心裁的養殖模式李洪學是怎么想到的呢?
原來,2012年開春后,塔河縣先后組織黑木耳養殖大戶代表到東寧縣黑木耳養殖基地進行實地考察,而這種立體養殖模式正是李洪學在考察中學回來的。眼下,4萬袋吊袋小孔木耳已經收獲完成。
2012年,李洪學共做菌種70萬袋,養殖木耳、蘑菇、猴頭40多萬袋,最少收入也要在50萬元以上。認識他的人經常開玩笑說:“這個李洪學過去連自行車都騎不起,現在開上了小轎車,發家靠的就是黑木耳。”
回憶過去,李洪學頗有感觸,“我養黑木耳快20年了,剛開始沒技術、沒經驗,根本賺不到錢,頂多就是維持生活。后來,縣里向上爭取了農業開發項目,為我們提供基礎設施,讓我們有了信心和本錢。”
塔河林業局繡峰林區生態食用菌養殖基地是國家農業開發項目,深水井、灑噴管道、防曬網、晾曬臺、菌種場等配套設施齊全,為黑木耳養殖戶提供了充足的場地。自己掙錢了,李洪學又開始帶動其他人致富,無償向從事食用菌養殖的群眾傳授技術,幾年來共帶動十多戶養殖戶實現了致富。
“這只是塔河發展黑木耳產業的一個縮影,我們一直都舉全縣之力發展黑木耳養殖。”塔河縣綠色產業開發辦公室主任于杲還介紹說,目前,塔河縣已有黑木耳養殖戶350余戶,年養殖超過10萬袋的有16戶,超過100萬袋的基地2個,生產規模達1800萬袋,去年實現總產值6310萬元。
冒著寒風,踏著積雪,筆者來到了塔河縣繡峰林場,在李洪學的黑木耳養殖基地中,看到了這種獨特的立體養殖方式。
“這個大棚有300多平方米,養殖的都是吊袋小孔木耳,這個技術我今年剛剛試驗成功,一串上面懸掛6~8個菌袋,節省了占地面積,還方便了菌袋的集中管理……”李洪學告訴筆者,這種吊袋養殖法是在接好菌種后,將菌袋像串糖葫蘆一樣吊掛起來,讓木耳菌慢慢生長,無論從質量上還是產量上都將大幅提高。
這種別出心裁的養殖模式李洪學是怎么想到的呢?
原來,2012年開春后,塔河縣先后組織黑木耳養殖大戶代表到東寧縣黑木耳養殖基地進行實地考察,而這種立體養殖模式正是李洪學在考察中學回來的。眼下,4萬袋吊袋小孔木耳已經收獲完成。
2012年,李洪學共做菌種70萬袋,養殖木耳、蘑菇、猴頭40多萬袋,最少收入也要在50萬元以上。認識他的人經常開玩笑說:“這個李洪學過去連自行車都騎不起,現在開上了小轎車,發家靠的就是黑木耳。”
回憶過去,李洪學頗有感觸,“我養黑木耳快20年了,剛開始沒技術、沒經驗,根本賺不到錢,頂多就是維持生活。后來,縣里向上爭取了農業開發項目,為我們提供基礎設施,讓我們有了信心和本錢。”
塔河林業局繡峰林區生態食用菌養殖基地是國家農業開發項目,深水井、灑噴管道、防曬網、晾曬臺、菌種場等配套設施齊全,為黑木耳養殖戶提供了充足的場地。自己掙錢了,李洪學又開始帶動其他人致富,無償向從事食用菌養殖的群眾傳授技術,幾年來共帶動十多戶養殖戶實現了致富。
“這只是塔河發展黑木耳產業的一個縮影,我們一直都舉全縣之力發展黑木耳養殖。”塔河縣綠色產業開發辦公室主任于杲還介紹說,目前,塔河縣已有黑木耳養殖戶350余戶,年養殖超過10萬袋的有16戶,超過100萬袋的基地2個,生產規模達1800萬袋,去年實現總產值631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