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江蘇網12月15日訊 “40斤一箱的金針菇,出廠價190元。去年這個時候是320元;二季度時最低,每箱只有八九十元,低于成本。為啥?種的人多唄!”
日產金針菇80噸的泗陽縣華綠生物科技公司副總經理蔡小龍上周告訴記者,前年底開始,全省乃至全國食用菌市場持續量增價跌,不少食用菌企業和菇農已經虧本出局。“但是,”他話鋒一轉,自豪地說,“上月15日,占地150畝的第四期生產線又奠基了,明年底建成投產。到那時,金針菇日產量會提高到140噸!”
“這邊市場低迷,那邊卻在擴產,全省不少縣、鄉特別是大型食用菌生產企業基本都是如此。菇賤傷農、爛市,未來食用菌產業前景,真讓人捏一把汗。”省食用菌協會副會長、省園藝站副站長顧魯同擔憂道。
產能過剩,全省人均產菇54斤
我國食用菌產量占世界70%以上,是全球最大的食用菌生產國。最近5年,我省食用菌增幅一直保持15%以上,食用菌總產量及工廠化生產量均居全國前列。
據一項統計,5年來,全省有60多個縣、區確立“食用菌為富民富縣產業”;有500多個鄉鎮把平菇、金針菇、杏鮑菇、雙孢蘑菇等食用菌,作為“脫貧致富第一支柱產業”,由此帶來全省食用菌生產的爆發式增長。
省食用菌協會提供的數據顯示,2009年,全省食用菌產量只有157萬噸,2010年增長到183萬噸,去年是210萬噸,今年可達到250萬噸。以全省7800萬人口計算,去年全省人均食用菌產量達到53.85斤,今年肯定突破60斤。
全省每人每年能吃53.85斤菇?顯然不能。首先,江蘇不是傳統食菇大省,消費習慣正在培養之中;其次,江蘇不是食用菌加工大省,轉化能力有限;第三,雖然食用菌批發價有波動,但零售價一直居高不下,限制了大眾消費能力。據測算,我省至多消化四成的產量,六成以上的食用菌必須賣到全國。而據省食用菌協會副會長、省農科院宋金俤研究員介紹,我省食用菌出口有限,去年是8.3萬噸,占總量3.95%,主要還是靠省內外市場消化。
那全國市場缺菇嗎?“到處產能過剩!我到哪都喊,喊了3年,誰聽?”國家食用菌產業體系首席科學家、中國農科院張金霞研究員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激憤地說。最近5年,我國食用菌年均增速12%,何嘗不是爆發式增長?2009年,全國食用菌總產量2020萬噸,2010年增加到2243萬噸,去年是2571萬噸,今年要接近3000萬噸。而出口比重不超過5%。也就是說,我國食用菌出路也靠自產自銷。
統計顯示,目前全國食用菌廠家三分之一賺錢,三分之一保本或微利,三分之一關門或轉產,而且價格戰越打越激烈。“如果再不控制總量,這個朝陽產業將過早衰敗。而在產能過剩的大背景下,你說哪個省、哪個地方能置身事外?”剛從華東地區調研歸來的張金霞反問記者。
熱錢種菇,我省擁有全國1/4“菇工廠”
食用菌很多品種只能在低溫環境下生長,這就決定千家萬戶菇農只能產冬菇一茬,不能像食用菌工廠一年四季控溫生產。“產能過剩,主要表現在工廠化規模生產上。有的廠一個月的產量,相當于一個縣的總產量。”省食用菌協會秘書長李忠澤說,我省工廠化食用菌近年異軍突起,增速及數量均領先全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