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主要食物來源于高等生物的植物、動物、菌物。植物性食品的特點是多而粗,營養不足;動物性食品的特點是少而精,能量過甚;而以食用菌為主的菌物性食品的特點是好而全,營養保健。植物性食物和動物性食物的生產稱為種植業和養殖業,食用菌類的生產應該稱之為培植業。培植業作為城鄉一種新興的產業,將同種植業、養殖業一樣,成為現代大農業中的三大基礎。
植物,動物,菌物三大類高等生物是互相利用互相依存的關系。種植業的產品和下腳料是養殖業的飼料和培植業的原料,養殖業的副產品畜禽糞便又是種植業的肥料和培植業的原料;而食用菌培植業的下腳料和產品又是種植業的肥料和養殖業的飼料。種植業、養殖業、培植業三者是相互依存,互惠互利的關系,發展農業、農村的循環經濟、可持續發展中缺一不可。
事實上,全球每年的農牧業廢棄物為 5000 億公斤,而森林廢棄物為 1000 億公斤,我們可以利用這 6000 億公斤的廢棄物干物質生產出 3600 億公斤新鮮食用菌產品!!這樣可以使每一個人每年平均獲得蛋白質含量高達 4% 的 60 公斤新鮮食用菌食品。
以食用菌為主的培植業是剛剛興起的新型產業,是 21 世紀大力發展、大有前途的產業。食用菌培植業的興起,將突破農業由種植業、養殖業組成的傳統概念。人類的食品組成也將有一個革命,由傳統的植物性食品和動物性食品的二維結構變成由現代的植物性、動物性、菌物性食品的三維結構,將確立起科學合理膳食結構的基本框架。
進入21世紀,我國食用菌生產已經發展到了一個轉折點,由上世紀80年代以來家家戶戶的生產模式,轉向兩個不同的方向發展,一個主流發展方向是工廠化、集約化、現代化,第二個發展方向就是野生化,返璞歸真,充分利用野外天然環境進行野生化生產。所謂野生化生產就是將培養成熟的菌絲體在林地、草原等適宜食用菌生長發育地方,在天然溫度、濕度、通風、光照的環境中培養出菇,采收子實體。
經過10多年的發展摸索,現在我們已經建立了野生化栽培的成熟工藝技術,雙孢蘑菇為例,在林地野生化栽培,每100斤原料可以產35斤蘑菇,這個轉化率已經達到了工廠化的產量,但成本只有工廠化的30%,這主要得益于林地野生化出菇面積大,出菇時間長,而且林地土壤本身腐殖質豐富,可以為蘑菇菌絲體生長提供部分養分。野生化栽培的社會效益、生態效益更大,林地里栽培可以肥土育林,大田里栽培可以改土造地,發展菇菜輪作、菇糧輪作,生態意義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