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日上午,在康平縣兩家子鄉油坊村一棟棟設施農業大棚外,忙活了一早上的村民正聚在一起嘮家常。“剛摘完香菇,歇一會兒再忙活。香菇出得快,一天要摘兩次呢。”提起大棚里長勢旺盛的小香菇,鄉親們喜形于色。
“現在村里已有30多棟香菇大棚,"菇農"已經發展到了20多戶,去年我們還成立了合作社。”村黨支部書記鄧首濤是油坊村發展香菇產業的牽頭人。2010年,一次偶然的機會,鄧首濤接觸到了香菇產業。了解到香菇這種百姓餐桌上常見的食材不僅營養價值高,而且很適合在遼寧省種植,他就動了和村民一起開辟這條“來錢道兒”的心思。
鄧首濤率先將自家的9棟大棚改建成香菇大棚。“一棟大棚平均容納1.7萬根菌棒,每根菌棒能出2斤左右香菇,每斤香菇收購價最低2元,一棟大棚至少能掙7萬元。”看到鄧首濤家種植香菇賺了錢,越來越多的村民也加入到種植香菇的隊伍中。
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油坊村香菇種植走上了“公司+專業合作社+農戶”的規范化軌道。“專業合作社不僅提供優質菌棒,還請來技術指導員為大家指導生產。”“菇農”梁鋒對記者說,“儲存香菇都有專門的冷庫,香菇的銷路更是不用愁。”如今,產自油坊村的小香菇還時常“長途跋涉”,出現在調兵山、四平等地的市場上,“菇農”收入節節攀升。
小小香菇,成為兩家子鄉設施農業大軍除西紅柿之外的另一“新寵”,撐起了農民的致富傘。而這些,只不過是遼寧省近年來設施農業蓬勃發展改變農民生活的一個縮影。
“現在村里已有30多棟香菇大棚,"菇農"已經發展到了20多戶,去年我們還成立了合作社。”村黨支部書記鄧首濤是油坊村發展香菇產業的牽頭人。2010年,一次偶然的機會,鄧首濤接觸到了香菇產業。了解到香菇這種百姓餐桌上常見的食材不僅營養價值高,而且很適合在遼寧省種植,他就動了和村民一起開辟這條“來錢道兒”的心思。
鄧首濤率先將自家的9棟大棚改建成香菇大棚。“一棟大棚平均容納1.7萬根菌棒,每根菌棒能出2斤左右香菇,每斤香菇收購價最低2元,一棟大棚至少能掙7萬元。”看到鄧首濤家種植香菇賺了錢,越來越多的村民也加入到種植香菇的隊伍中。
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油坊村香菇種植走上了“公司+專業合作社+農戶”的規范化軌道。“專業合作社不僅提供優質菌棒,還請來技術指導員為大家指導生產。”“菇農”梁鋒對記者說,“儲存香菇都有專門的冷庫,香菇的銷路更是不用愁。”如今,產自油坊村的小香菇還時常“長途跋涉”,出現在調兵山、四平等地的市場上,“菇農”收入節節攀升。
小小香菇,成為兩家子鄉設施農業大軍除西紅柿之外的另一“新寵”,撐起了農民的致富傘。而這些,只不過是遼寧省近年來設施農業蓬勃發展改變農民生活的一個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