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菇論壇首發】在食用菌行業領域,如何界定一名行業人員是否為“專家”或具有“專家資格”,尚沒有法定標準。
按我的理解,專家首先要有幾十年的從事食用菌行業實踐經驗,另外還要有專門的研究方向,對于食用菌某方面有專門的研究,經驗豐富。
近年來,隨著我國食用菌產業的發展,在這個領域出現了形形色色的專家,會做點菌種的稱為育種專家,會治療病害的稱之為食用菌病害專家,會做點設備的稱之為食用菌設備專家。
但是,由于有些行業人士的過分追捧,“專家”這塊牌子卻逐漸偏離了原有的軌道,同時也給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機,甚至直接危害到我們這個產業的健康發展。
非法“專家” 宰你沒商量
一位只有初中文化的所謂食用菌專家,從某科研單位引進菌種,改頭換面變成了自己的獨創發明,并申請了知識產權保護,大肆吹噓該菌種的優良性,獲取了巨額利潤,由于這位專家的自身水平有限,指導菌農不當,很多使用該菌種的菌農大呼上當,這個偽專家每年糾紛不斷。
一位只有初中文化的所謂食用菌專家,把別人的液體菌種發酵罐改制后變成自己的專利產品,瘋狂宣傳,高價出售,使很多業內人士上當受騙。
某菌業公司一普通技術人員以專家的名義在各個食用菌產區打著免費技術服務的招牌宣傳,實際上是推銷自己的菌種和菌藥。
中消協報道,各種有關靈芝孢子油抗癌、治療癌癥的宣傳越來越多,這些企業大肆宣傳靈芝孢子油的抗癌功效,聲稱被業界譽為“流動著的液體黃金”、“靈芝抗癌的終極形態”等。還有一些靈芝孢子油生產企業“攀高枝”,以國家頂級科研機構或專家的名義進行虛假宣傳,某家企業就聲稱自己是中科院的下屬企業,在宣傳文章中聲稱中科院成立了以某某教授為首的“靈芝抗腫瘤研究課題組”或“中國科學院靈芝項目科研組”,經過20年的攻關,投入兩千萬元,開發出了“對腫瘤有明顯抑制作用”的靈芝孢子油,并宣稱中科院最新研制的抗腫瘤組方獲國家發明專利。中消協調查后發現,中科院從來沒有“靈芝總設計師”這一職務,也從未成立過科研組或課題組,并未投入兩千多萬元去開發這一產品,也沒有這一抗腫瘤組方和發明專利,中科院更沒有這么一個下屬企業。據國家有關部門確認,靈芝中的赤芝、紫芝子實體作為法定中藥材,其中的一些提取物或有效成分具有抑制腫瘤等作用,但靈芝孢子油只是從靈芝孢子中提取的一種脂質(油狀)物質,并不具有任何抗癌功效,也沒有抗腫瘤或輔助抑制腫瘤的作用。國家藥品主管部門也從未批準過一例靈芝孢子油為藥品,在國家主管部門批準的保健食品中,也從未批準過一例靈芝孢子油產品具有抗腫瘤或輔助抑制腫瘤的保健功能。
“專家”應明確定位
我在調研中了解到,在大多數菇農心目中,“專家”二字留下的只是一個很模糊的概念,“權威”、“專攻”、 “經驗豐富”則成為形容專家頻率最高的關鍵詞。
那么到底什么是“專家”?《辭海》和《新華詞典》中的解釋都是:學術技能有專長的人。但我在菌政管理部門相關文件中沒有找到官方對食用菌行業領域“專家”所做的特定解釋。
專家與普通從業人員區別往往認為專家比普通從業者的年齡大、經驗豐富;如何界定一名從業者是否為“專家”或具有“專家資格”,尚沒有法定標準。目前,不少單位多以從業者職稱為依據。通常,具備高級職稱(科研單位的研究員、副研究員或院校的教授、副教授)的從業者可以被稱之為“專家”。
在食用菌行業領域,應該更加準確對專家進行定位。第一,如果按照字典里的定義,“有專長者”就可被稱之為專家,未免標準太低。因為在信息不對稱的行業領域,技術人員對于菇農來說,都可以稱之為“有專長者”,因此“專長”的度就應該明確。但目前行業中泛泛地以“副高級以上職稱”作為專家標準,似乎也值得商榷。應有更加權威的“食用菌專家”資格認證機構和審定制度。第二,作為一名技術員僅有經驗和技術是不夠的,品德高尚,才能最大限度的發揮食用菌學技藝。因此,應完善現行的行業“專家”遴選標準,對技術人員在從業者中的口碑進行量化,進而形成“從業者評專家”的風氣,使品德高尚、技術精湛、受從業者愛戴的優秀人才脫穎而出,躋身“專家”行列。除此之外,應提高普通技術員的素質培訓,提高其素質。這樣可有效的避免偽專家的出現。參考文獻略(作者MYB轉載請注明來源于易菇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