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食用菌產業的發展自然引起不少地方政府的關注,不時興起一股股推進食用菌規模經營的浪潮,不可否認,食用菌生產總歸要向規模經營的方向發展,專業菇農借此可以增加收入。但食用菌發展規律同農業其他發展規律本質是一樣的,不會自辟蹊徑搞出別的什么花樣。擴大每戶菇農的經營規模,才有可能獲得比較高收入。
雖然食用菌規模經營是必然規律,但現在的食用菌規模經營發展似乎難說自然和健康。我們仍然不時看到一些地方政府在“忽悠”農民種菇,吉林省這樣的事例每年都有發生,某縣一偏僻小鎮,當地政府竟推動上百戶對香菇栽培毫無所知的農民搞什么半熟料地栽香菇,結果造成一片綠海,菇農苦不堪言。近聞又有一鄉鎮搞什么百棚花菇生產,而且還是在吉林省西部地區,這里缺資源、缺技術、缺香菇生產的小氣候條件,我敢斷言,這又是一場悲劇。剛剛與某大縣的一位官員通了電話,去年耗資巨大的棚膜工程,所種的食用菌無一例外損失慘重。等等這些,強制菇農實現食用菌規模經營。當地政府干預的實在太厲害。按我的預測,在未來幾年里,只要菇農逐步適度上點規模就不錯了,太快了可能會麻煩重重。我國局部地方可能快一點,但總體上還應有節奏,不能太快。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對食用菌發展的熱情似乎過了頭,恨不得在幾年之內讓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轄區實現“大菇場化”。很是讓人擔憂!
食用菌規模經營的發展如果不能和市場發展步伐相適應,可能在總量上減少菇農收入,而不是增加菇農收入。不少地方出現的規模經營食用菌“大戶”往往是城里人,是城市資本在食用菌領域的投資。他們搞了大菇場以后,可能會支付當地兩筆收入,一是地租,二是雇傭農民種菇的工資。現在的地租比較高,其中一部分是所謂“規模收益”的轉化。而我們知道,食用菌行業是競爭性行業,利潤率平均化過程終歸會蠶食高地租,目前這種熱頭上的高地租不會維持太久。一旦競爭激烈,種菇“大戶”不能得到資本的平均收益,就會“土豆搬家”。這幾年,各省各地已經有了這樣的情況發生。
食用菌規模經營的發展如果不能和其他條件相配合,還可能減少食用菌產品總量,加劇食用菌產品市場的供求緊張局面。從理論上說,“大戶”經營食用菌會以利潤最大化為原則,管理、技術等等原因,難以搞精操細作,難以追求產量最大化。小菇農則不然,他們可能精操細作,這種情形可能導致食用菌產品總產量的差異。食用菌規模經營當然會產生“規模收益”,但這種收益主要可表現為成本的降低,并不是產量的提高。
我們還擔憂少數地方政府借發展食用菌規模經營之名,行圈占土地之實。一些地方政府把土地集中起來后,借“食用菌科技示范”、“設施菇業”、“觀光菇業”的等名目,在土地上搞了許多永久性的設施,為土地用途的轉移埋下了伏筆。還有少數地方政府大量圈占農民的土地以后,干脆不認真種菇,就在等待時機轉移土地用途,試圖獲取更大的利益。長春郊區不少菇棚的被征占,獲利最大的還是那些政府官員足以說明這點!
筆者認為:搞食用菌規模經營尊重菇農意愿。政府還是要耐住性子,不要太著急。決不能理解成經營規模越大越好,食用菌規模經營大小要決定于自然條件、社會化服務的配套條件和生產資料的性能,以及經營者自身的素質和管理水平。
在食用菌這個產業,要找出什么好事情是政府“管”出來的,還真不容易。過去幾十年里,政府過度干預菇農的生產經營行為常常沒有什么好處。在食用菌規模經營這個問題上,地方政府也應力戒過度干預。一定要循序漸進!參考文獻略【作者myb轉載請注明來源于易菇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