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菇論壇首發】 最近一段時間,隨著食用菌產業的升級,一些工廠化食用菌生產要成為主流的觀點說的很多,廣大菇農倍感失落,作為萬千群體的菇農,一度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占據我國食用菌產業發展主體地位的菇農,該如何發展?今后的路怎么走?說法很多。筆者認為,我們菇農不必心灰意冷,喪失信心,適度規模經營是菇農發展的必然選擇。所謂食用菌適度規模經營,就是指在鞏固和完善現有經營的基礎上,通過各種合作形式,使菇農開展家庭式經營、專業化生產、集約化投入、規模化產出,不斷降低單位面積生產成本,不斷提高食用菌規模效益的一種生產經營方式。
適度規模經營是家庭分散菇戶的延伸和發展
從食用菌發展的角度看,應當說適度規模經營是食用菌產業發展的必由之路。目前我國食用菌生產絕大多數是家庭分散的經營,小群體大規模造成了我們食用菌生產王國的地位。工廠化生產畢竟在全國大部分地區還是少見。在現有的條件和經濟環境下,食用菌的規模經營只能在堅持家庭生產的基礎上,通過市場機制來實現。主要是改變家庭經營的規模,而不是改變家庭經營的內在機制(即激勵機制、約束機制以及無須監督)。
也就是說,食用菌規模經營是建立在家庭經營基礎之上的一種規模的數量擴張(家庭農場式的經營)。而且,規模有個“適度”的問題,決不能理解成經營規模越大越好,這個度的界限決定于自然條件、社會化服務的配套條件和生產資料的性能,以及經營者自身的素質和管理水平。適度的食用菌規模經營可以提高家庭經營生產過程的機械化、專業化、集約化程度,既保留了家庭經營的優越性,又能克服由于過于零碎而帶來的弊端,從而提高食用菌勞動生產率。
適度規模經營能增強和擴大家庭經營的功能
根據國內食用菌發展的實踐經驗,與食用菌產業化發展相適應的家庭經營,必然是一種以市場為導向,以盈利最大化為目標,以適度規模的經營為載體,以專業化、集約化生產為內容,實行企業化管理的家庭經營。家庭與食用菌龍頭企業的關系,不僅是菇農與工廠的關系,而且是一個產業鏈中上、下游之間的關系。家庭既要獨立管理食用菌生產,還要處理與食用菌龍頭企業的各種關系,其生產經營職能將隨著龍頭型企業的發展而擴大。另一方面,在菌用生產資料的供應、先進適用技術的推廣、市場信息的收集、產品的加工和銷售等環節,如果由各家各戶去干,沒有規模效益;如果由食用菌龍頭企業去干,則可獲得潛在的規模效益,從而使家庭經營與規模效益統一起來。食用菌龍頭企業輻射半徑一般比較大,往往突破了產區的范圍,形成較大規模的專業化生產基地和區域性支柱產業,充分發揮了區域經濟的比較優勢。跨村、跨鄉、跨縣甚至跨省的龍頭型企業,使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得到新發展。分,仍然表現為分戶生產經營;統,則由原來菇農小群體的合作組織統一承擔某些生產服務職能,發展為與食用菌龍頭企業共同承擔了,形成超產區的雙層經營、規模經營。
在食用菌行業,生產經營規模過小,單位成本太大,無法取得規模效益;相反,生產經營規模超過一定限度,反而會引起成本上升和收益減少,出現規模不經濟。那么什么是適度呢?它實際上是一個動態的概念,是隨著食用菌生產投入水平、經營能力、食用菌產品營銷能力等逐步擴大的一個過程。在不同時期、不同地區、不同產品之間,規模的量是不同的,必須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地加以確定。
實踐證明,食用菌產業化經營與家庭經營并不矛盾,而是與家庭經營具有很強的互補性,是在家庭經營制度基礎上的發展、完善和創新。這種經營形式把家庭經營與食用菌龍頭企業的各自優勢結合起來,不改變菇農的生產經營關系,不影響菇農的生產經營自主權,通過合同契約、股份合作制等多種方式,使分散的菇戶發展成為食用菌龍頭企業的原料基地、“生產車間”,成為整個產業鏈條中的一個基礎環節,以外延擴大再生產的方式,實現了專業化生產、區域化種植、集約化經營、企業化管理,推進了食用菌產業的現代化進程,大大增強了菇戶進入大市場的能力,拓寬了菇戶增收的渠道。食用菌龍頭企業帶菇戶,家庭作為食用菌生產和經營的基本單位的地位不僅沒有削弱,反而得到扶持和加強。參考文獻略【作者myb轉載請注明來源于易菇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