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乍起,興安盟科右前旗的菌菇迎來豐收季。山野間、大棚內,一派忙碌景象。依托良好生態和科學經營,當地將野生資源與人工培育相結合,讓小蘑菇成為帶動百姓增收致富的大產業,走出了一條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晨光中,科右前旗巴日嘎斯臺鄉金山村天意農場外,三輪車、小貨車排成長隊,連空氣里都飄著野生鮮菌的鮮氣。
“咱這山溝里的野生菌菇,如今已經端上了外國人的餐桌?!碧煲廪r場負責人蔡麗杰已開心地分享這個好消息。早已熱鬧起來的收購點上,村民挎著竹筐、抬著麻袋,里面裝滿剛從山里采來的牛肝菌、榛蘑、黃花蘑、花臉蘑……
“去年采牛肝菌、黃花蘑就賺了一萬多。松松筋骨,又多份進項!”金山村老采手陳宏海蹲在秤旁等稱重,黝黑的臉上堆著笑。
天意農場負責人蔡麗杰夫妻忙著挑揀、晾曬、烘干收購的鮮蘑,“周邊的12個村都設了收購點,村民采了山貨不用跑遠路,在家門口就能換成錢?!辈帖惤苤钢砗蠖殉尚∩降哪⒐嚼^續說,“咱這兒的生態一年比一年好,野生蘑菇多,不愁賣!”
收購點的便利,讓周邊村的村民也嘗到了甜頭,隔壁創業村的李景霞就是其中之一。剛在村里收購點賣完46斤榛蘑,214塊錢轉眼就揣進了兜,李景霞的眼角笑出細紋,“多方便!采完蘑菇下山就賣,倆鐘頭賺這些錢!”
不愁賣的底氣源于農場早已搭建好的市場渠道。經過分揀、加工后的菌菇,精準對接國內外不同需求的市場,年銷售量近8噸。僅黃花蘑、牛肝菌兩個品種出口量就達2噸,同時帶動周邊12個村100多戶村民年均增收4000多元。
與金山村的野生采收不同,科右前旗居力很鎮紅峰村利用大棚培育與庭院種植菌菇,另辟蹊徑。
走進紅峰村,4000平方米的黑木耳冷棚連成一片。棚內,自動化噴淋系統細細灑水,榆黃蘑金黃、猴頭菇雪白、白木耳剔透,在濕潤空氣中透著勃勃生機。村黨支部書記陸曉惠邊走邊介紹,今年村里新建了400平方米蘑菇冷棚核心示范基地,引進高附加值菌菇品種,配上精細化管理,大幅提升了菌菇的品質和產量。紅峰村村民也紛紛參與進來。村民劉立英在房前屋后的3分地上搭建了菌菇架,“村‘兩委’教技術、找銷路,我這小院子一年能賺1.8萬元,比種玉米多收30倍!”劉立英站在庭院的菌菇架旁,笑得合不攏嘴。目前,村里像劉立英這樣的農戶有8戶,都跟著基地學技術、闖市場。
“今年種了10萬棒黑木耳菌棒,村集體收入預計能超60萬元。”陸曉惠算賬時眼里閃著光,這批菌棒采收期在90天,累計可采收各種菌4000公斤,她笑稱,“這才是‘一地生多金’呢。”
從金山村漫山的野生菌菇,到紅峰村棚里的精心培育,這一野一培,皆是菌菇與科右前旗這片土地碰撞出的增收火花。它們是蔡麗杰秤上跳動的“活錢”,是陸曉惠口中沉甸甸的“金疙瘩”,更是村民手里越攥越實的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