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0日,仙桃市毛小村覺悟者種養殖專業合作社工人在巡田時忽然發現,地里冒出兩朵粗壯的大球蓋菇。這20畝大球蓋菇11月27日才播種下去。“一個約有4兩重,沒想到一個月就出菇了,效率的確很高。”12月24日,合作社理事長毛珍祥向湖北日報全媒記者介紹,大球蓋菇的種植技術是向同行王衛斌學習來的。
11月9日,湖北省農村實用人才創業創新項目大賽總決賽上,仙桃市自然源生態養殖專業合作社王衛斌帶來的《稻再鴨菇生態低碳高效種養模式》獲得決賽大賽二等獎和7萬元獎金。一田五收的“稻再鴨菇”模式再次獲得省級大賽肯定。“稻再鴨菇”是指一塊田地一年相繼收獲中稻、再生稻、鴨子、鴨蛋、大球蓋菇5種農產品的綜合種養模式,每畝年均收入可達1萬元。
省農業農村廳科技與人才處處長柯楓英介紹,“稻再鴨菇”模式背后是省農業農村廳組織實施的院士專家科技服務農業產業鏈“515”行動。5位院士領銜,聚焦湖北十大重點農業產業鏈,服務50個縣市農業主導產業發展,對接500家龍頭企業。在優質稻米產業鏈“515”行動團隊中,不僅有院士、專家,還有王衛斌這樣的科技型經營主體。
從省里獲獎回來后,王衛斌并未閑下來。11月中旬至12月中旬,他先后赴仙桃和襄陽,向當地一線農技人員、種養大戶開展技術講座,推廣“稻再鴨菇”生態種養模式。課后不少學員主動加上王衛斌的微信。僅仙桃本地,就有5家農業經營主體明確表示,明年改種“稻再鴨菇”,總面積約130畝。11月19日聽了王衛斌的講座后,襄陽老河口市種田大戶夏海燕也動了心思,明年想按照“稻再鴨菇”模式改種60畝稻田。
每到農閑時節,王衛斌都會去各地推廣,課程生動實用,反響效果不錯,他因此獲得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成果獎一等獎。
同樣忙碌的還有華中農業大學的黃見良教授。作為優質稻米產業鏈“515”行動團隊的首席技術專家,黃見良10月份先后去到四川、安徽和浙江推廣“水稻+”綠色種養模式。“安徽去年全省有130多萬畝,今年增長到200萬畝。”他說,“稻再鴨菇”是順應自然的一種生態綜合種養模式,屬于典型的精耕細作,種植技術規范較多,四川、安徽、湖南等與湖北氣候接近的省份,近兩年持續擴大這種生態綜合種養模式。
今年10月底11月初,各地再生稻喜獲豐收,湖北省近300萬畝再生稻比中稻畝增稻谷300多公斤、四川省400多萬畝再生稻畝增稻谷200多公斤、安徽省近200萬畝再生稻畝增稻谷280公斤。南方水稻主產省稻鴨種養模式擴展至近5萬畝,稻菇種養模式達10萬余畝。
11月份,黃見良三次去仙桃市自然源生態養殖專業合作社調研,回到學校后,他又開始思考“稻再鴨菇”模式的改良方向:“如果菇子能早一個月上市,價格更高,農民收成也會更多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