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日下午4點35分,來自中國白菇之鄉——浙江省江山市的3位食用菌產業方面的專家走進衢州新聞網直播室,成為“衢州——馬公產業對接、援助災區重建”空中課堂的首批“任課老師”。而千里之外的四川省青川縣馬公鄉的衢州援建指揮部工作板房內,當地的趙國清等7位農戶則通過網絡視頻直播互動平臺,聽專家們講食用菌種植技術。
“問一下楊老師,馬公海拔1300米以上,可用場地很少,發展金針菇行嗎?”
“馬公的交通比較差,遠途運輸和途中顛簸,對金針菇的銷售質量和價格會有咋樣的影響?”
……
農民們從未使用過電腦,他們一個個爭著讓指揮部的工作人員幫他們在直播互動平臺上提問。
馬公鄉是浙江省衢州市對口援建的災區,平均海拔1300米,被稱為“青川西藏”,原是中藥材專業鄉。去年(2008年)“5·12”大地震后,全鄉中藥材面積僅剩十分之四,山體植被、可耕坡地破壞嚴重,原有產業難以為繼,當地農民急需尋找合適的產業,恢復生產。
“能不能把江山的金針菇引到這里種?”衢州市援建指揮部副指揮長范葉和曾在衢州市下轄的江山市農業部門任職,他提出建議說:“災區農民陸續遷新居,一些原有的臨時生活舊板房可用作產菇房。再說,金針菇又是四川火鍋餐飲的重要原料,市場需求大。”他的想法得到同事的認可。在馬公鄉進行實地走訪調研后,指揮部決定,把幫助馬公鄉發展特色食用菌作為衢州與馬公進行產業對接的重要項目。
今年春節過后,指揮部工作人員從江山帶回36袋已接種的金針菇進行栽培試驗。3月25日,首批菇成功采摘。這一消息傳出,當地農戶十分興奮。但技術成了“攔路虎”。金針菇種植周期短,各項環節都有不同的技術需求,需要及時指導,讓衢州專家、技術人員頻繁到馬公鄉現場指導有難度。
“馬公上個月不是通了網絡嗎?何不利用我們的網絡直播技術,請專家在網上給農戶上課。”這一建議得到了衢州援建指揮部的贊同,5月5日,衢州新聞網正式搭建“空中課堂”技術平臺,6日下午,開始首次“空中教學”。
“有兩個農民早上就等在指揮部了,可中午突然停電,為了確保大家能看到直播課,鄉里趕緊用發電機來供電。”范葉和相告。
四十余分鐘的課程很快就結束了,農民們著急了,他們還有很多的問題想向直播室的專家咨詢。當得知“空中課堂”將根據需求定期開課時,他們開心地讓指揮部工作人員在平臺上留言:“非常感謝衢州人民的深情厚誼,有了你們的幫助,我們對未來充滿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