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拜城縣托克遜鄉黑木耳種植基地,20萬棒“越冬”木耳迎來今年的頭茬采摘期。放眼望去,一樁樁交織而立、整齊排列的菌棒上掛滿了肥厚飽滿、色澤黑亮的木耳,層層疊繞,長勢喜人。采摘木耳的群眾穿梭其中,熟練地將成熟的木耳摘下放入桶中,處處一派繁忙熱鬧的豐收景象。
據了解,一個大棚一次能采摘150公斤左右的濕木耳,通過4到5天晾曬以后,能出10公斤左右干木耳。菌棒由公司統一提供,村民只需要購買噴水設備,并管理好木耳,待木耳產出之后,由公司統一收購,村民完全不用擔心銷路問題。
木耳種植戶阿布都熱合曼·那斯爾說:“我有兩個棚,今天過來采摘第一茬木耳,今年的木耳長得特別的好,價錢也不錯。”
木耳種植周期短、效益好、見效快,又因美味可口、營養豐富深受市場青睞。托克遜鄉結合本地自然環境特色,把鄉村資源優勢、生態優勢轉化為產業發展優勢,發展特色產業黑木耳種植,形成“企業+合作社+種植戶”的種植銷售模式,企業負責提供菌棒、栽培技術指導和干品木耳保底收購,合作社按照“統一流轉、統一規劃、統一種植、統一管理、按股分紅”的“四統一分”模式運轉。
托克遜鄉黑木耳基地技術員古麗克孜·阿布都熱依木說:“我們黑木耳基地有100個大棚,20萬株菌棒,在去年采收幾茬以后就沒有出棚處理,而是直接在棚內保存過冬,在今年開春再擺放菌棒、澆水保濕,然后就開始出耳。今天迎來了第一茬采摘,每一朵都晶瑩剔透、肥厚飽滿。”
近年來,拜城縣托克遜鄉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核心,以市場效益為導向,因地制宜調整種植業結構,結合當地土壤、氣候等因素,積極引導農戶引進高產、高效特色農作物進行種植,形成“企業+合作社+種植戶”的種植銷售模式,為群眾增收致富開拓了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