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23日上午,第十五屆全國菌根學術研討會暨第二屆中國菌根學青年學術論壇——叢枝菌根真菌分類鑒定培訓班在江西南昌舉行,在特邀報告環節,中國農業大學教授馮固就“菌根生物技術與作物生產:研究回顧與展望”做了分享。
在漫長的系統演化過程中,菌根真菌與植物相互選擇、相互適應,并在植物多樣性、生產力和生態系統的穩定以及干擾生態系統的修復和重建中發揮著重要的生態功能。鑒于菌根在自然界中的重要作用,其研究日益引起世界各國學者的普遍關注。
“中國農村改革之父杜潤生曾提到中國最大的問題是農民問題,農民最大的問題是土地問題”,馮固教授介紹過去我們國家的磷肥主要來自于國外進口,全國十五億畝耕地僅施用磷肥,每年就要花費135億元,而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我國開始研究利用菌根技術實現磷肥減施增效的方法。通過研究發現,利用菌根技術可以在不增加磷肥投入的情況下,提高農作物對磷肥的利用率,從而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提高農民收入。
據了解,為了推廣菌根技術,我國于1979年在遼寧沈陽召開了第一次全國菌根學術會議,人數僅有11人,后續會議約每3年舉辦一次,2015年以后改為2年一次;參會規模已由最初的十余人發展到現在的300-400人,會議的人數規模不斷擴大,越來越多的菌根學術愛好者加入我們。但是菌根學術會議僅僅是由一群“菌根愛好者”聯合主辦,缺少統一、“正式”、“合法”的組織,于是在2008年,中國菌物學會第四屆理事會第一次理事會及第一次常務理事會聯席會議上通過成立了《菌根及內生真菌專業委員會》,這是第一屆專業委員會,也代表著我們后來的菌根學術會議越來越專業、正式。
在報告中,馮固教授就菌根的歷史研究成就,重點提及了幾位前輩專家的研究成果。汪洪鋼提出了利用菌根提高磷肥利用率,在豆科植物上實行“雙接種”提高固氮和和解磷,接種叢枝菌根使農作物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一倍,叢枝菌根促進藥用植物曼陀羅(Datura stramonium)和荊芥(Schizonepeta tenuifolia)有效成分生物堿和揮發油的合成;南京土壤所研究發揮菌根真菌增產作用的土壤條件;還揭示了在非滅菌土壤條件下施用磷肥對va菌根效應的影響,這些前輩專家的研究成果對我們現在的菌根研究發展依然有指導意義。
最后,馮固教授指出菌根研究是以理論聯系實際的,以解決問題為導向的的工作,菌根技術可以應用于農業、林業、園藝等多個領域,通過改善土壤結構、提高植物抗病能力等方式,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和品質。起初的菌根行業并不被人們所重視,甚至被認為是一個冷門的領域。然而,正是這些菌根研究人員的堅持和努力,使得菌根行業逐漸嶄露頭角,引起了越來越多人的關注。他們通過對菌根的深入研究,揭示了菌根與植物共生的奧秘,為菌根技術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如今,菌根行業已經成為了一個熱門的行業,吸引了越來越多的科研人員和企業投身其中。然而,我們永遠不能忘記那些為菌根行業發展做出巨大貢獻的菌根研究人員。正是他們的甘受寂寞,追求卓越,才使得菌根行業從冷門走向熱門,為人類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強大的支持。
第十五屆全國菌根學術研討會暨第二屆中國菌根學青年學術論壇——叢枝菌根真菌分類鑒定培訓班由中國菌物學會菌根及內生真菌專業委員會主辦,江西農業大學、江西省土壤科學技術學會、江西省森林培育重點實驗室、江西省鄱陽湖流域農業資源與生態重點實驗室、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鄱陽湖流域森林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重點實驗室、易菇網承辦,由武漢菌博會展服務有限公司執行。吸引了超過300名與會代表出席,其中包括眾多國內外知名菌根學專家以及行業內的重要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