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黨的二十大明確了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目標任務。如何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做好“三農”問題仍是重中之重,必須加快提升農業農村現代化水平,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打下堅實基礎。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的首要和重點,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抓手。作為傳統農業大縣,豐縣資源豐富、物產豐饒,素有“豐熟可抵三州”的美譽。近年來,豐縣立足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依托本地特色資源優勢,不斷做大做強鄉村特色產業,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逐漸形成了以“果品、食用菌、特色蔬菜、畜牧、糧食”為發展路徑的超十億元特色產業集群。
沙土地里種出“金牛蒡”,生活越過越“牛”
位于豐縣東南部的范樓鎮齊閣村,有著4300畝鹽堿地,因養分匱乏,常規農作物產量極低。1991年,全村小麥、玉米1畝地凈產值為負35元。
如何脫貧致富,成了當地數代村民的共同愿望。時任齊閣村黨支部書記汪允艷不忍看到百姓們繼續生活在窮苦中,四處“求醫問藥”,最終找到“牛蒡”這一治療“良方”。抱著試試看的態度,她指導村民開始種植牛蒡。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貧瘠的沙土地,卻是牛蒡種植的優勢土壤,土地PH值為7,沒有膠泥層,種植條件得天獨厚。
然而,由于傳統家庭模式的經營和人力種植方式,牛蒡種植效率低下,村民收益增長緩慢。只有推動鄉村產業發展壯大,通過全產業鏈拓展產業增值增效空間,才能真正實現產業興旺。
看到家鄉正大力發展牛蒡產業,80后黨員朱鵬毅然辭去在國企中層的工作選擇返鄉創業。在外打拼多年,朱鵬有著更為廣闊的信息來源和更高的眼界,“想要真正擺脫貧困,僅靠擴大牛蒡產量是遠遠不夠的。推動牛蒡產品深加工的開發力度是當務之急,延長農產品產業鏈,使‘豐縣牛蒡’這一概念更加豐富,也更具有競爭力。”
朱鵬針對每個貧困戶的具體要求“對癥下藥”,齊閣村牛蒡產業實現了從家庭式種植到規模化、產業化發展,從粗加工到精品牛蒡全產業鏈,從畝均收益350元到10000多元的“蝶變”之路,帶動了全村群眾共同致富。
依靠牛蒡產業,2019年,齊閣村完成全面脫貧。如今,這里不僅有5萬畝連綿的牛蒡地,更是中國最大的牛蒡生產區和商品牛蒡集散地,持續擦亮“豐縣牛蒡”金字招牌,打造“中國牛蒡第一村”。
“菌棚”里開出“致富傘”,鋪就村民增收路
金秋時節,豐縣鳳城街道劉李三村食用菌喜獲豐收。在種植大棚里,木耳、平菇等食用菌爭先恐后地破袋而出,種植戶正忙著采摘、晾曬、處理訂單、打包發貨,一派豐收景象。
提起食用菌,劉李三村黨總支書記王濤侃侃而談:“現在村里主要以種植木耳、平菇、羊肚菌、草菇及食用菌初加工為主,全村食用菌年產值4000萬元左右,利潤達2500萬元。不打農藥、品相好、口感佳是我們的種植特點,每年采摘季,產品供不應求。”
一個江蘇北部的小村莊,僅靠種植食用菌便能達到年產值4000萬的良好收益,村民平均家庭年收入達20萬元,背后的“致富密碼”從何而來?“我們將原有的分散食用菌種植進行集中管理,統一場地和設施搭建,創建高標準食用菌基地。同時,建設食用菌倉儲廠房8000平方米,能基本滿足食用菌的儲存和轉運。現有木耳初加工廠6個,羊肚菌加工廠4個,每年可增加食用菌收入500萬元。”王濤介紹說。
“特色產業有賺頭,咱擼起袖子加油干!”種植木耳多年,劉李三村村民王厚福感觸頗深,“從前在外務工,又苦又累還不賺錢。自從跟著村里一起種植木耳,生活條件變好了,前兩年還在縣城買了一棟大房子,咱日子是越過越紅火。”如今,承包了8個設施大棚種植木耳,王厚福家庭年利潤達45萬元以上。
2020年底,村民陳宗科第一時間響應村里號召,承包30畝地嘗試種植羊肚菌,成為村里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羊肚菌種植周期和木耳種植周期不同,利用木耳大棚空閑期,發展羊肚菌種植,不僅可以解決大棚閑置期,也能進一步增加年收入。”依靠種植羊肚菌,陳宗科每年純收入提升90萬元左右,真正實現了脫貧致富奔小康。
近年來,劉李三村立足資源優勢,不斷探索特色產業新路徑,實施“標準化、品牌化”發展戰略,村兩委定期組織人員外出學習,讓村里種植戶不斷學習到新技術,推動菌類產業高質量發展。“明年,我們還將繼續引進種植雞樅菌、猴頭菇等高端菌類,并逐步在全村進行推廣。進一步延伸產業鏈,引進企業進村駐村,發展農副產品加工,實現增收創收。”談起未來規劃,王濤信心十足。
黨建引領,釋放富民產業“新活力”
豐縣首羨鎮地處蘇魯兩省四縣交界,是一塊延續著紅色基因,鐫刻抗戰記憶的英雄土地。李藥鋪村位于首羨鎮西南,下轄自然村8個,791戶村民,耕地面積4228畝。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既要立足特色資源,又要找到合適的產業發展方向。
作為李藥鋪村黨總支書記,渠英君深知自己肩上的擔子很重,他帶領村民埋頭苦干。“特種蔬菜收益高且不愁賣,只要幫村民把銷路打開,就能帶領鄉親們共同致富。”2017年,渠英君帶頭在村里興建了占地55畝的農產品交易大棚,幫助村民統一收購、銷售特種蔬菜,同年創收22萬元。同時,興建1500噸的恒溫冷庫,完善冷鏈物流服務,保障村民穩定增收。
“以前都是‘馬路市場’,價格不穩定,還容易滯銷。現在政府搭臺幫我們與市場對接,銷售渠道打開了,價格自然也跟著上去了。今年行情不錯,洋蔥、大蒜供不應求,俺這20畝地預計純收入20多萬元呢!”李藥鋪村種植戶李海友歡喜地告訴記者。
生活富裕,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根本出發點和最終落腳點,是廣大農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求。近年來,李藥鋪村以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為突破口,集聚資源,發展壯大洋蔥、大蒜、辣椒等特種蔬菜產業集群,不斷強化黨組織堡壘作用,村集體經營性收入從2017年的3000元到2022年的超80萬元,從“十三五省定經濟薄弱村”躍升成為全縣經濟強村,李藥鋪村正帶領村民闖出一條發展壯大村級集體收入的新路子,讓鄉村振興的道路越走越寬。今年8月,農業農村部辦公廳、財政部辦公廳聯合公布首批國家農業產業強鎮名單,首羨鎮(蔥蒜類蔬菜)榜上有名。
據統計,今年上半年豐縣收獲特色蔬菜面積35萬畝,產量114萬噸;發展珍稀食用菌羊肚菌1800畝,鮮菇價格55元左右,畝收益均在4.5萬元以上;完成牛蒡產業園大數據平臺建設項目。全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預計達到12579元,增幅6.2%。
產業興則百業旺。如今,豐縣在鄉村特色產業發展道路上步履鏗鏘,數以萬計的新農人以滴水穿石的韌勁、昂揚奮進的干勁,在這片土地上書寫了“洼地崛起”的精彩篇章,奏響了強村富民“和諧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