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浪潮中,中國企業從“走出去”邁向“全球化”的腳步勢不可擋,這樣的故事正在食用菌領域上演,并展現出中國食用菌企業強大的創新力和競爭力——
就在7月初,上海豐科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子公司控股公司新加坡豐科宣布與美國亞裔食品市場最大的中國品牌運營商——美國OCM華源食品集團在美國休斯敦共同打造中國食用菌行業首個海外食用菌智慧工廠,將填補美國本土金針菇生產的空白。這一合作“出海”,彰顯了中國食用菌產業正以更加開放的姿態走向世界。
當前,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食用菌生產國和出口國,卻不是強國,全球食用菌菌種幾乎被歐美、日韓壟斷。“因此,全產業鏈創新是迫在眉睫的大事。”這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吉林農業大學教授李玉反復強調的。進入新發展階段,國內外市場形勢變化以及“后疫情時代”影響,使得食用菌產業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如何做好食用菌全產業鏈和全球化市場布局,成為產業下一步發展的關鍵。
縱觀豐科生物多年來的發展和創新之路,以及其品牌“出海”布局戰略,食用菌企業或許能夠從中得到啟示。
從“中國制造”到“中國智造”
以“中國芯”助推食用菌強國夢
在中國,食用菌是一門既古老又年輕的產業,中國是栽培食用菌最早的國家之一,但近幾十年才發展成為大產業。經過40年的改革開放,中國食用菌產量從1978年的5.7萬噸增長至目前的4000萬噸以上。2022年,中國食(藥)用菌產品出口到全球160余個國家和地區,出口量達70.1萬噸(干、鮮混計),是中國在國際市場上最具競爭優勢的大宗農產品之一。
雖然出口量大,但長期以來,中國食用菌企業菌種大量依賴進口,面臨知識產權訴訟等風險,特別是在世界經濟下行周期疊加大國博弈、俄烏沖突等多重超預期因素沖擊下,企業“出海”所面臨的外部大環境仍有很大不確定性。
站在新征程上的起點,“出海”大邏輯正在悄然轉換——依靠科技力量,加快打造菌種技術的“中國芯”,掌握自主知識產權,成為中國食用菌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支撐和路徑。
作為中國珍稀食用菌領域龍頭企業,豐科生物依托成熟的產業體系與自主研發的珍稀食用菌菌種“芯片”,即將在美建設的食用菌智慧工廠,不僅填補了美國本土金針菇產業鏈的空白,也是中國首次向發達國家輸出中國食用菌技術,刷新美國消費者對中國食用菌品質和安全性的認知。
此次跨國合作的底氣和信心,來自于豐科生物20多年來和上海農科院食用菌所形成的產學研深度融合范式和合作新機制。雙方聯合建立了現代生物技術、高端專業人才、研發中試平臺等重要育種資源合理流動與配置的育種平臺,在珍稀木腐菌工廠化生產技術創新、優質高產的食用菌新品種研發和品種自主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開展深度合作交流,有效提升了院企協同發展動力和科研創新活力,形成了一系列具有顯示度的科技成果。
歷經20多年的發展,豐科生物已成為珍稀食用菌領域內集技術、研發、生產、銷售、品牌建設于一體的高新技術企業,累計申請發明專利和實用新型專利190多項。其通過不斷突破國內食用菌企業菌種大量依賴進口的嚴峻現狀,為食用菌產業安上“中國芯”,從源頭上避免了知識產權訴訟的風險,解決了“卡脖子”工程,中國由食用菌大國向食用菌強國的轉型之路越走越寬。
豐科生物的“出海”之旅,不僅說明中國食用菌產業正在從“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蛻變,亦承擔起向世界展示“食用菌智造中國芯”的責任和堅守食品安全的決心,為食用菌產業貢獻出中國智慧。
從產品“走出去”到企業“走出去”
以品牌化開啟全球化布局
一葷一素一菇,食用菌各種營養成分對于人體來說均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后疫情時代,如何提高免疫力已成為全球關注的重要公共衛生問題,食用菌作為一種高蛋白,低熱量的健康食物,日益受到消費者的青睞。中國食品土畜進出口商會會長曹德榮表示,美國作為世界最大的消費市場之一,對食用菌的需求也在與日俱增,然而美國食用菌市場高度依賴進口,特別是排進美國食用菌消費前三的金針菇。但由于海運物流時間長、成本高,不僅嚴重縮短了金針菇的貨架期,也影響了品質與食品安全,進口食用菌的價格也日益走高。
乘風破浪正當時。菌種技術的突破和數字化生產加速了中國食用菌企業全球化布局的步伐。
此次豐科生物攜手美國OCM華源食品集團,計劃于2024年在休斯敦建成投產日產達50噸的金針菇智能制造工廠,不僅能滿足美國消費者的食用菌需求,還將全程采用先進的技術手段和嚴格的環保理念,實現無污染、環境友善、綠色永續發展。
據了解,項目基地將使用當地優質水資源、嚴格把控原材料品質、全程監控生產過程,確保金針菇的口感和營養價值得到充分保障。同時,項目還將運用生物技術和循環經濟模式,對菌渣進行生物降解回收利用,降低生產過程中對環境的影響,實現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的雙重提升。
事實上,豐科生物構筑全球產業鏈布局的版圖早已鋪開。據豐科生物CEO張文宏介紹,豐科生物始終堅持內外貿一體化的市場理念,歷經20多年的發展,依靠強大的技術支持,成為中國工廠化栽培白玉菇和蟹味菇的開創者,所生產的白玉菇和蟹味菇是國內銷量最高的鮮菇之一,目前已在上海、成都、青島、秦皇島建有一批高度自動化的食用菌智慧工廠。同時,更是制定了國際化戰略目標,旗下的Freshmore國際品牌菌菇已暢銷全球57個國家和地區。
根據美國機構調查顯示,豐科Freshmore菌菇品牌已經成為全美10大食用菌暢銷品牌之一,這也是該排行榜中唯一的中國品牌。
此次在美國建廠,是豐科生物全球化布局的重要里程碑,不僅將繼續擴大Freshmore品牌在北美市場的影響力,更是中國食用菌企業在世界舞臺展示中國制造水平和品牌實力的象征,也是推廣中國食用菌美食文化走向世界的好機會。
在日前舉行的上海豐科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開啟珍稀食用菌智慧工廠全球布局”新聞發布會現場,張文宏還發布了全球品牌計劃,標志著“中國珍稀食用菌”產業開啟“出海”新征程。未來3到5年,豐科生物將繼續完善全球17個智慧工廠的布局計劃,逐步形成安徽、浙江、廣東、新加坡、泰國、越南、加拿大等地的木腐菌多品類生產矩陣。
張文宏表示,豐科生物將進一步深化與各國企業、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的合作,攜手共建跨國產學研一體化創新平臺,助力中國珍稀食用菌撐開“智慧帆”。
品牌是農業競爭力的核心標志,是助推農業提質增效的重要支撐,是農業現代化發展的持久動力。來自豐科生物的啟示在于,依靠強大的科技實力加持,通過品牌化的成功突圍,將沖破當前市場的各種阻礙,帶領食用菌產業率先打破育種壟斷局面,更敢于接受挑戰,在世界經濟的大海中揚帆遠航。
征戰“出海”全新賽道
以強強聯手提升全產業鏈發展水平
“華源食品和上海豐科的智慧工廠項目,是美國食用菌行業的第一個中國投資項目,” 美國華源食品集團董事長王剛表示,本次投資規模大、技術先進,整體項目投資將超過6000萬美元。而這也是截至目前,中國食用菌行業在海外市場最大的投資項目。
于豐科生物而言,這是“出海”的一次全新賽道。面對赴美建廠這一前所未有的挑戰,豐科生物和華源食品已制定好了應對策略。二者簽約是將產品優勢與市場優勢相結合,優勢互補。
菌菇生產培育廠將基于華源食品的原有廠房進行改建及新建,建成后總面積約3萬平方米,并將在新翻修的廠房內布置更為先進的自動化生產設備。
“盡可能減少人工,全部用機器化替代,打造早期黑燈工廠。”豐科生物子公司美國豐科董事長王楠表示,豐科在國內青島、河北也采用了自動化智慧工廠運作,但來到美國,其自動化程度還將更上一層樓。
王剛則表示,美國華源已在美國境內建立了完善的分銷網絡,未來雙方還將考慮在美國其他城市及地區,或是前往加拿大多倫多建設新的智慧菌菇工廠,輻射整個北美市場。
與此前多數赴美建廠的公司一樣,廠房建成投產后,合資工廠還將面臨美國完善的勞工法案等合規要求、文化差異、環保監管等問題,運營壓力和挑戰并不小。如何符合美國當地法律法規成為豐科生物和華源食品前期調研中最大的挑戰,不僅前期談判耗時6個月,還將面臨長達一年的建設工期。而這已是加強合作溝通,盡力縮短時間,創造“中國速度”的結果。項目投產后,預計金針菇日產量將高達50噸,創造70-100個就業崗位,進一步加強中美兩國在農業領域的合作。
業內人士指出,海外投資建設食用菌工廠將帶來多重效益。首先,強強聯手可為豐科生物進一步推動高品質食用菌市場,滿足國內外消費者多樣化需求。其次,在全球產業鏈布局中,該合作有助于優化資源配置,拓展市場領域,并將實現上游原料供應與下游產品需求的對接。而“出海”所帶來的全球市場經驗和機遇,也將推動中國食用菌產業在科技創新和差異化市場方面的創新進步,是中國食用菌行業積極擁抱世界的重要舉措。
可以預見,這個承載著多方期待的食用菌智慧工廠,將在不遠的未來見證中國食用菌產業的振興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