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北京,春風和煦,位于北京市順義區李橋鎮后橋村的羊肚菌種植基地里,一片忙碌的采收景象。當下,基地羊肚菌正處于盛產期。據北京市農業技術推廣站預估,京郊將有15萬斤以上鮮羊肚菌可供應市場。
為向廣大市民推介這一美味食材,順義區李橋鎮羊肚菌豐收采摘節于3月25日啟動,即日起至4月上旬,市民均可現場體驗采摘羊肚菌的樂趣。
后橋村羊肚菌基地共種植47個棚,約50畝,是當前進入采收期的北京市規模最大的單一羊肚菌種植基地。按照當前田間長勢,預計可供應北京市場5萬斤以上的鮮羊肚菌,總產量預估將占2023年全市羊肚菌總產量1/3以上。后橋村合作社負責人晁懷國介紹說,“基地從2021年底開始種植羊肚菌,想著羊肚菌價格高、市場好,種了肯定能掙錢??墒?,經過2021-2022年一個冬天的孕育,到了出菇時節,卻只有星星點點的菌、甚至有些區域小羊肚菌剛剛露出地面就枯萎死亡,幾近絕產。這時才意識到光有想法和熱情,沒有好的種植技術真不行。”
北京市農業技術推廣站作為最早在北京地區引進種植羊肚菌成功的單位,通過對品種篩選、種性活力、土壤處理、環境調控、催菇育菇等關鍵技術研發與探索,馴化出“北京羊肚菌”特色品種并篩選了多個高產品種,并在京郊建立了多個單產突破1000斤的羊肚菌高產示范田,形成了北方地區日光溫室羊肚菌栽培技術和北京地區日光溫室畝產超千斤高產技術體系。
在北京市農業技術推廣站食用菌技術團隊的技術支持下,專門針對后橋村土壤與硬件設施的種植方案落地實施。先將“種質優、菌種壯、土壤凈、肥力足、氣溫潤”的技術體系逐一細化,如種植前2個月開始棚室消毒,選用高產品種等;實施參數管理,對播種、發菌、營養袋放置實行時長指標參數管理,催菇、育菇等環節環控實行溫度濕度數字參數管理;建立工作機制,即以市農業技術推廣站+合作社+技術骨干+區域責任制的技術推廣應用方式,確保生產管理措施落實落細;并且著重在關鍵農時開展及時技術指導,在參數管理的基礎上,結合發菌、催菇、育菇等關鍵農時,進行實地勘察并形成下階段技術管理措施,確保技術措施應用正確。
羊肚菌作為食用菌產業中的新興子行業,其財富效應明顯但風險也較大,后橋村羊肚菌的成功種植在實現產業增收的同時也壯大了我市羊肚菌產業。
近2年來在北京市產業扶持政策的支持下,羊肚菌乃至食用菌作為北京市菜籃子的組成部分和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的抓手,雖然受到疫情的影響,但單產、總產和產值均得到了明顯的提升。每年北京自產大約有30多個品種,約10萬噸的食用菌可以供應北京市場,全年均有自產食用菌品種上市。
下一步,北京市農業技術推廣站將圍繞“單產提升”和“特色化發展”這兩個方面,立足技術推廣服務公益職能,強化科技支撐,促進產業更好發展,共同助力首都鄉村產業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