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訊(記者田杰雄)10月下旬,北京第二屆食用菌文化節開幕。記者從北京市農業農村局獲悉,食用菌作為北京“菜籃子”的重要組成部分,2023年北京食用菌總產量6.6萬噸、產值 3.7億元。
據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在團隊的創新推動下,食用菌產業在種業創新、高產創建、產業融合方面取得了很多成績,累計帶動全市3000多農戶發展食用菌種植,戶均增收3萬元以上。
北京主栽和珍稀食用菌優良品種的創制及優新技術研發應用可追溯至2011年,當年,北京市食用菌創新團隊在北京市農業農村局組織領導下啟動。
北京市食用菌創新團隊首席專家劉宇研究員介紹,近兩年食用菌團隊公布了國際上目前最完整的香菇異核體高精細基因組,開發了香菇和大球蓋菇MNP分子標記,為品種溯源和精準鑒定奠定科學基礎。集成了以“優良品種+菌種提純復壯+高溫處理+套環+病蟲害綜合防控+適時采收保鮮”等技術于一體的平菇高效栽培技術體系,建立高產示范點15個,示范點最高畝產5.36萬公斤,最高畝產值17.37萬元。為豐富采摘種類,增加大眾的休閑體驗感,團隊研發出食用菌-果蔬套種新模式,畝均增加效益5000元以上。
此外,多年來北京市還持續引進了赤松茸、竹蓀、靈芝等多種適合林下栽培的食用菌新品種,在順義、密云、大興、昌平等區開展試驗示范,形成了生態循環、綠色發展、林菌互益的“林菌模式”。當前“林菌模式”已在北京順義區龍灣屯集體林場、房山區大石窩集體林場、昌平區流村鎮等地探索成功,目前北京林下食用菌種植面積累計超3000畝。林下食用菌產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已成為北京林下經濟中頗具特色且占比份額高的種植新模式。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李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