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褐色的傘蓋、嫩白的菌柄,看到破土而出的又矮又胖的赤松茸,句容市下蜀鎮東來家庭農場的負責人何后軍滿臉笑意,“早上剛從南京建鄴區送菜回來,大棚里的赤松茸、羊肚菌在南京好幾個社區團購不愁賣,就等著春天里的這一口‘鮮’。”更讓他高興的是,他的農場以“發展立體種養模式,探索綜合贏利路徑”的特色,入選了農業農村部公布的第四批全國家庭農場典型案例。
赤松茸搶“鮮”上市不愁銷
在農場的赤松茸種植大棚中,用秸稈鋪成的壟田里,一個個赤松茸露出了“圓腦袋”。“赤松茸學名大球蓋菇,春天上市,馬上溫度穩定在10℃的時候,這些赤松茸就會挨著個兒地冒出來。”何后軍告訴記者,白色的赤松茸菌絲已經長出來了,看勢頭今年應該不錯。
就在幾天前,何后軍收獲了一個3斤重的超大赤松茸。“赤松茸一般都是矮矮胖胖的,種了3年從來沒采到過這么大個頭的,傘蓋直徑差不多有20厘米。”說話間,何后軍又像發現寶貝一樣地喊記者去看,原來又是一個大個頭。只見他一只手按住赤松茸,另一只手握住粗壯的菌柄,輕輕一晃便采了下來。上秤一稱,足足1.3斤。
何后軍告訴記者,今年種了10畝赤松茸,畝產預計能達4000斤。按照往年的情況,一級菇的產量約占三分之一,市場售價在20元/斤以上。至于銷售,絕大多數都是社區團購,還有部分精品禮盒銷售。“幾十個團長在給我售賣,其中有一半是南京的。”何后軍說。
立體+輪作,高效種植田不閑
赤松茸是從每年的十月底左右開始種植,出菇時間是在次年二月份左右,到四月中下旬結束。結束之后,這個大棚就開始西甜瓜的種植。一年能收兩茬,能維持到九月份。從2021年開始,何后軍開始嘗試將赤松茸與西瓜輪作栽培,發現兩者之間生長周期相互錯開,去年種植規模擴大到了10畝,今年只多不少。
在另一處羊肚菌大棚里,可愛的羊肚菌也已經一簇簇地冒出了小身子,這里曾經有一大批葡萄架。葡萄架下套種羊肚菌高效栽培技術、大球蓋菇—瓜菜輪作循環高效栽培技術,讓何后軍家庭農場的田間不得閑。
科學規劃農場布局,不斷調優種植結構,農場通過確立主打產品、豐富農產品種類、增設畜禽養殖等措施,把“四季歌”唱到了極致,一年四季沒有產品的空檔期。“一開始我對種植也是一竅不通,還走過了彎路,幸好有‘亞夫團隊’出謀劃策,建議采用菌瓜輪種的方式種植食用菌,從種植前到成熟后采摘管理,技術指導貫穿了全過程。”何后軍說。
生態循環,一年消耗秸稈6萬斤
在赤松茸種植的田間,記者發現竟然都是秸稈堆成的壟田。“赤松茸種植前,要鋪上厚厚的一層秸稈,高度能達七八十厘米。經過兩三個月以后,菌絲就可以把秸稈消耗到只有5—10厘米左右。”何后軍告訴記者,赤松茸是一種草腐菌,主要以玉米、小麥、水稻秸稈為栽培主料,在種植過程中,秸稈會逐漸分解成有機質,栽培赤松茸的廢料還田之后,能修復土壤并提高肥力。
在赤松茸收獲結束后,只需把田地翻一翻就行了,種上西瓜后不施肥只追肥。一畝赤松茸約需要6000斤秸稈,十畝地能消耗6萬斤。這種生態循環種植方式既經濟環保,還能改良土壤,一舉多得。
據悉,為進一步提高技術水平和市場拓展能力,下蜀鎮每年邀請農技專家走進田間地頭,為當地農民傳授種植技術,對農戶們的問題精準“把脈”,為傳統農業企業轉型升級做好技術鋪墊。目前,該鎮已有12家示范農場,下一步將堅持品種優培、品質提升和品牌打造,持續擦亮“一村一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