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來萬物生。近日,西峽縣雙龍鎮易地扶貧搬遷戶產業就業基地內,一眼看不到盡頭的鋼架香菇大棚鱗次櫛比、依次排序,在陽光照耀下熠熠生輝。大棚內的菇架上,一袋袋菌棒層層疊疊,陣陣鮮菇清香撲鼻而來。
“這幾年的香菇行情一年比一年好,去年我種了2萬多袋,年收入七八萬元,今年準備再擴大5000袋。”雙龍鎮雙龍村陳坪組村民張景玉穿梭在香菇大棚中,采摘著第二茬香菇。
在西峽,和張景玉一樣從事香菇生產、加工、銷售工作的有20余萬人,貢獻農民人均純收入超過60%。緣何“小香菇”能撐起“致富傘”,成為西峽縣農業主導產業之一?近日,記者走訪了西峽縣相關企業、基地和單位,初步尋覓到了答案。
高品質贏得好口碑
“西峽是個山區縣,秋冬季晝夜溫差大、空氣溫度適中,生產出的香菇不僅菇形好,而且花菇率高、品質好,從40年前大規模種植開始,西峽香菇就供不應求。”西峽縣食用菌生產辦公室黨組書記薛飛介紹,西峽縣地處伏牛山腹地,森林覆蓋率達81%,全年平均氣溫15.2℃,相對濕度69%,平均年降水量881.6mm,是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的天然適生地。
近20年,西峽香菇先后獲得國家級榮譽24項、省級榮譽26項,其中,“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生態原產地產品保護”、“全國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全國香菇標準化示范縣”、“西峽香菇甲天下”、“中國好香菇”等榮譽讓西峽香菇享譽全球。
高質量生產更持續
“在40余年的發展歷程中,西峽香菇從過去手裝袋、搭木棚、燒柴火發展到現在生態滅菌柜、自動化菌棒生產線、數字化香菇大棚、空氣能烘干等先進設備成為生產標配,西峽成為國內第一個大規模進行標準化栽培基地縣。被中國食用菌協會授予‘中國香菇之鄉’。”西峽食用菌協會副會長晉東亮告訴記者。
位于西峽縣西坪鎮的孫氏菌業專業合作社內機器轟鳴,配料、攪拌、裝袋、滅菌等一系列工序緊鑼密鼓,有條不紊,一袋袋封裝好的香菇菌棒流出生產線,合作社負責人楊偉介紹道:“在縣里的指導下,我們不斷改進設備,配備滅菌柜12個,蒸發器12臺,年產量達400萬袋,可以輻射周邊十幾個鄉鎮的種植需求,還遠銷到新疆阿克陶縣。”
“自動化、數字化、生態化技術的引進不僅讓香菇生產的標準化進一步提升,也讓農業生產更加契合生態經濟的發展要求。”西峽縣食用菌科研中心副主任白明峰說,“自從推行‘基地化種植、科學化管理、工廠化生產’的生產模式,產量、質量、銷量都有保障。截至目前,全縣已建成制棒廠86家,香菇專業鄉鎮16個、專業村140個、標準化基地198處,標準化生產率達到98%以上,清潔化生產率達80%以上,雙龍鎮香菇交易市場、丁河鎮香菇交易市場、西坪鎮豫鄂陜香菇匯三大交易市場年成交額突破百億。”
多元化助推香菇“出海”
“過完年,訂單就不斷,我公司又引進了新的生產設備來提高產能。”2月26日,記者在西峽伏牛山百菌園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看到,香菇罐頭、香菇脆片等風味菇產品生產線正開足馬力,搶生產、搶訂單,該公司董事長王慶來告訴記者,“去年我們一改以往出口原菇的模式,以香菇腐竹、香菇罐頭、香菇脆皮等加工食品為主,既利于控制各類指標,又提高了產品附加值,僅風味菇一項出口3億多元,創匯逾3千萬美元,同比增長135%。”
“為大幅提升市場競爭力,我們在強化原菇出口監管的基礎上,通過組織觀摩、現場座談、集中授課等多種形式,引導出口企業轉型升級,開發風味菇、香菇提取物等香菇制品,開辟出口新路徑。”西峽縣縣長馬俊介紹,目前,西峽香菇除出口原菇外,還涌現出罐頭、休閑、發酵醬類、食品配料調味料、功能保健類等6大類200多個加工產品,遠銷德國、法國、丹麥、俄羅斯、日本、澳大利亞及東南亞地區等國家和地區,年交易額近200億元。
技術規范、生態節能、氣候適宜、規模集中,讓西峽香菇“香飄萬里”。依托沿鸛河百公里香菇長廊,西峽已形成了“上接基地、中連市場、下游打造骨干龍頭出口企業”的完整產業鏈,實現集香菇培育、種植、銷售、加工、出口“一體化”產業體系,產業鏈條的不斷完善,實現了西峽縣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成為鄉村振興堅實的基礎。
如今,西峽縣香菇年產量穩定在30萬噸左右,遠銷世界上30多個國家和地區。西峽已成為全國最大的香菇標準化生產基地、全國食用菌生產大縣、全國最大的香菇生產加工出口基地、全國香菇出口第一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