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座大棚拔地而起,一個個排水溝開挖成形,一條條連接公路縱橫交錯……近日,記者來到重慶市石柱縣石家鄉黃龍村廟壩組,食用菌標準化生產基地初具規模的建設場景映入眼簾。施工單位現場負責人介紹,石家鄉食用菌標準化生產基地將于本月底之前完成大棚建設、公路硬化、設備安裝等建設任務,目前已進入完工倒計時施工階段。
記者了解到,黃龍村廟壩組海拔在1200米左右,因外出務工人員較多,在家勞動力不足,該組在石盤(小地名)有70畝“雞窩地”“巴掌田”很難實現機械化作業,人工耕種勞動強度大,同時因海拔較高,田地產出效益低而被撂荒多年。
為走活“產業棋”,念好“發展經”,拓寬村民增收致富途徑,充分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經濟效益,石家鄉以黨建為引領,緊密結合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在2022年引進石柱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流轉了這里的70畝土地,采取“公司+村集體+基地+農戶”的利益聯結模式,旨在通過大力發展食用菌產業,走深走實發展現代高效農業產業之路,撐起產業增效、村民增收、村集體增強的“致富傘”,為鄉村振興賦能。
據悉,石家鄉食用菌標準化生產基地自2022年11月中旬破土動工以來,經過施工單位精心組織、統籌安排,在確保工程質量和安全生產的同時,全面推進施工進度,截至目前,已建起69座食用菌大棚,平整大棚內的場地有2.68萬平方米,棚內已完成微噴裝置、照明設備等設施的安裝任務。時下,還將加快進度建設11座食用菌大棚,緊鑼密鼓推進公路硬化、排水溝建造、設備安裝等工作。
“發展平菇、羊肚菌等食用菌產業投資小、周期短、見效快,且市場潛力巨大。”石家鄉政府相關負責人介紹,基地建設完工后,通過規模化、標準化、工廠化種植食用菌,將打造集研發、培訓、生產、加工、銷售為一體的食用菌產業鏈。項目全面投產后,可安置長期就業人員30余人,全年季節性用工約5000人次。預計每年可生產鮮平菇、羊肚菌等食用菌300萬斤,年銷售總額可達80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