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灰樹花采摘的季節。近日,記者走進位于興義市灑金街道的興義食用菌產業園,在興義市福豐農業資源發展有限公司,工人采摘、清理、打包,一派繁忙。
占地214.36畝的興義食用菌產業園,集食用菌菌種研發、菌棒生產、食用菌工廠化栽培、食用菌系列產品研發及菌棒肥料化再利用于一體,于今年4月正式投產,菌菇的播種、生長到采集的全過程就在這園區的各個車間進行,與傳統種植菌菇的場景相比更顯“科技范”。
在恒溫恒濕、燈光明亮的出菇房,多層菇架上一排排灰樹花長勢喜人,工人小心翼翼地從菌架上把灰樹花移到塑料筐里,每采摘完一架菇后就交給分揀人員按照等級分選。
“出菇房通過自動控制系統,實現對食用菌生長溫度、濕度、氧氣、光照等各項生長條件的精密監測與數據化管理,同時讓食用菌培育實現了立體化、高密度種植,是名副其實的‘智慧菇房’。”興義市福豐農業資源發展有限公司生產部經理王廿介紹,工廠化出菇以后的菌棒大部分供給黔西南州的菌菇生產基地或農戶進行林下種植。通過園區內發菌、園區外出菇、鮮菇就地收購的形式,減輕農戶的種植成本,助力銷售。
如今,園區工廠化生產出來的一個個菌棒、一朵朵菌菇,走進百姓家的“房前屋后”,成為帶動當地群眾增收的“大產業”,也帶動了灑金街道大量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就近就業。
67歲的易地扶貧搬遷群眾郭禮貴著實得了實惠,也長了見識。“我是街道推薦到園區務工的,已經在公司干了3個多月,平時就是打包菌棒。園區就建在家門口,離家近能賺錢,我感到很滿意?!惫Y貴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