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黔江區石會鎮的弘凡農業桑枝食用菌標準化生產廠房內,菌棒自動封包機傳來陣陣轟鳴。工作人員正在生產桑枝食用菌棒。桑枝食用菌棒是將桑樹枝條粉碎后,經過發酵、消毒等工序,再加入菌絲制作而成,經過培養生產出的黑木耳、香菇、平菇、桑黃、靈芝等食用菌深受市場歡迎,實現了桑枝變廢為寶。
“利用桑樹枝條栽培食用菌達到了循環利用、節能生態、互補增效的目的。利用本地桑枝作主要原料生產食用菌,每噸可降低成本1000多元;食用菌采摘后的廢菌糠,還可作有機肥直接還田,減少化肥成本150元;農民出售桑枝每噸還可得400元。”重慶弘凡生態農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李偉介紹。
弘凡農業依托黔江區豐富的蠶桑資源,建成以桑枝食用菌生產加工為主的現代農業示范基地200多畝,生產的桑枝食用菌供不應求。近年來,弘凡生態不斷擴大菌棒生產規模,按照“桑-菌-肥”資源循環利用模式實現產業轉型升級,形成產銷一體化發展,為鄉村振興注入活力。
原料緊缺帶來的新機遇
10年前,李偉在老家彭水縣鹿角鎮開始了食用菌的種植之路,主打的產品是以黑木耳為代表的腐木菌,由于李偉專業技術突出,加之“腦瓜特別好使”,生產出的木耳等食用菌品質上乘,產品很快就暢銷全國各地,企業也呈現出喜人的發展態勢。
然而隨著規模的擴大,李偉發現生產食用菌的原料緊缺問題日益突出。腐木菌的栽培是利用棉子殼、雜木屑等為原料制作培養料,受原料產業發展、產地和運輸等問題的影響,栽培食用菌的原料成本不斷上升。特別是在國家保護生態、封山育林政策的影響下,食用菌生產重要的原料雜木屑進一步匱乏。因此,加快開發新的質量高、數量大、富含纖維素的雜木屑替代原料迫在眉睫。
李偉經過多方咨詢,從西南大學資源環境學院劉蕓教授那里得知,桑樹屬脂肪型樹木,營養成分完全滿足栽培黑木耳的營養要求。因為黑木耳是一種腐木菌,營養要求以碳水化合物和含氮物質為主,木耳菌絲在生長發育過程中,能分泌多種酶,可利用木材中的纖維素、木質素和半纖維素為碳源,而桑枝韌皮發達纖維素多,含氮量較雜木高,纖維素約占50%左右,木質素和半纖維素各占20%以上,接近黑木耳對營養的要求,很適合黑木耳的菌絲體生長和子實體發育。
“桑枝用于栽培食用菌,可彌補生產原料的不足,促進食用菌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加上桑樹因為養蠶需要,不施農藥,用桑枝屑栽培食用菌可降低農藥殘留的風險。”李偉覺得這是巨大的發展機遇。
探索全桑枝栽培食用菌
與彭水縣接壤的黔江,是重慶第一大蠶桑生產基地區,有蠶桑種植面積10萬畝以上,每年廢棄桑枝條高達10萬噸。2018年,李偉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將生產基地搬遷到黔江區蠶桑種植大鎮石會鎮。廠房很快搬到黔江去了,但如何用桑枝生產食用菌,李偉心中沒有底。
“全桑枝生產食用菌技術要求較高,在我們做之前,重慶還沒有一家企業正兒八經把桑枝作為培養料做成功的。面對一個新東西,需要去探索,沒有一個可以參照的范本。”李偉強調。
與棉子殼和雜木屑相比,桑枝的優點是產量高,再生能力強;缺點是桑枝木質化程度不高,桑枝皮占20%~30%,纖維含量高,密度低,堅韌,導致粉碎后的桑枝屑尖銳棱角多,需采用特殊的發酵軟化技術處理后才能使用。同時,由于不同食用菌菌株對桑枝屑的適應性不同,培養料的配方也有差別,桑枝粉碎顆粒的大小也有所不同,等等,這些都需要不斷地試驗和摸索才能掌握。
黔江區農業農村委、區農廣校了解到李偉的情況后,邀請他多次參加高素質農民方面的培訓。李偉因此得到了專家的悉心指導,并有機會多次外出考察學習,對培育出全桑枝食用菌有了更足的底氣。為了提高成功率,弘凡農業還與西南大學合作成立了“全國首個全桑枝食用菌”生產技術攻關小組。接下來,李偉在專家的指導下,開始全桑枝生產食用菌的反復試驗。試驗中,通過在培養料中逐漸增加桑枝屑在培養料中的比例,從最初的20%,到30%,再到80%,逐漸減少硬雜木,直至全部使用桑枝。
從原材料桑枝收購到生產車間加工,再到菌包的培養、食用菌的長成,至少要經歷9道工序。在李偉堅持不懈的努力下,桑枝黑木耳、桑枝香菇、桑枝靈芝等的栽培陸續獲得成功。
“1噸桑枝,可以生產600個直徑為11厘米、高度為20~23厘米的黑木耳菌棒,每個棒可產70~100克黑木耳干貨,統貨價格按100元每千克算,一個菌棒的產值7~10元。”李偉以桑枝黑木耳產值為例給記者算了筆賬。由于桑枝本身具有藥用功能,用桑枝栽培的食用菌口感香脆,不似傳統栽培出的食用菌那般綿軟。因此,桑枝菌受到市場的青睞,價格上也比普通食用菌要有優勢。
利用桑枝碎屑袋栽黑木耳、香菇,不但不會影響蠶桑生產,而且還可以有效利用冬閑的養蠶設備和空閑勞力,在增加少量投入的基礎上就能獲得較好的經濟效益,是蠶農致富的好門路。
構建全產業鏈
“沒想到原本只能當柴燒的桑樹枝會成為香餑餑。”當地的農戶告訴記者,大量桑枝過去只能被當柴燒。用桑枝作為原材料種植桑枝木耳、香菇,弘凡農業年消化桑枝6000噸,桑枝按400元/噸進行收購,這一項就可給當地農戶帶來240萬元的收入。黔江區10萬畝桑園,每畝年產鮮桑枝1噸左右,桑枝總量有十幾萬噸,目前弘凡農業的規模還遠遠不能消耗掉這么多原料。
“我們公司除了自己種植食用菌,還發揮企業技術、設備和市場的優勢,帶動農民種植桑枝食用菌,由企業制作菌包,通過農民專業合作社發給農民種菇,企業負責產品收購。”李偉介紹。弘凡農業的落戶,為當地農民就業開辟了一條新路。廢棄的桑枝不但可以賣錢,當菌包培育成型后,農民還可以買回去栽培食用菌,長出的食用菌公司按照合同兜底價回購。利用桑枝栽培食用菌的模式,不僅讓企業發展駛上了快車道,農民也有了出路。
這種模式,一方面提高了桑枝的綜合利用率,降低了農戶的生產成本;另一方面還增加了蠶業的附加值,延長了蠶桑產業鏈,實現了蠶、菌雙贏。
2019年以來,弘凡農業先后打造了“仙山云菇”和“百韻桑枝菌”食用菌品牌,以其獨特的品質和口感贏得了市場的青睞,產品供不應求。
截至目前,公司實現年產全桑枝香菇50噸、全桑枝木耳200噸、香菇醬10萬瓶,產銷全桑枝菌棒150萬棒,年產值超過3000萬元,公司也因此先后獲得黔江區優秀農業企業、黔江區農業產業化區級龍頭企業、黔江區農產品加工業示范企業、黔江區信用建設示范單位、重慶市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等榮譽稱號。
如今,以“弘凡生態農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為母公司,逐漸形成集生物科技、電子商務、文化旅游、生態食用菌深加工、進出口貿易以及全桑枝菌糠有機肥生產、蠶桑生物科技循環產業為一體的“弘凡生態集團”。同時,公司還以“一朵來自東方宮廷的御膳靈芝”為核心內涵創立了“九州御芝”,作為進軍國內外市場的全桑枝高端有機食用菌全系產品品牌。
李偉信心滿滿地預測,至2025年,公司可實現年產菌棒5000萬棒以上,年產鮮菇2.5萬噸、鮮木耳2300噸、桑黃5噸,香菇醬200萬瓶,年產值10億元以上;帶動轄區10個街道(鄉鎮)1000戶以上農民創業增收,戶均年增收3萬元以上。同時,年消耗廢棄桑枝條10萬噸左右,僅“生態循環”一項就可“變廢為寶”年創經濟效益4000萬元以上。
“利用桑樹枝條栽培食用菌達到了循環利用、節能生態、互補增效的目的。利用本地桑枝作主要原料生產食用菌,每噸可降低成本1000多元;食用菌采摘后的廢菌糠,還可作有機肥直接還田,減少化肥成本150元;農民出售桑枝每噸還可得400元。”重慶弘凡生態農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李偉介紹。
弘凡農業依托黔江區豐富的蠶桑資源,建成以桑枝食用菌生產加工為主的現代農業示范基地200多畝,生產的桑枝食用菌供不應求。近年來,弘凡生態不斷擴大菌棒生產規模,按照“桑-菌-肥”資源循環利用模式實現產業轉型升級,形成產銷一體化發展,為鄉村振興注入活力。
原料緊缺帶來的新機遇
10年前,李偉在老家彭水縣鹿角鎮開始了食用菌的種植之路,主打的產品是以黑木耳為代表的腐木菌,由于李偉專業技術突出,加之“腦瓜特別好使”,生產出的木耳等食用菌品質上乘,產品很快就暢銷全國各地,企業也呈現出喜人的發展態勢。
然而隨著規模的擴大,李偉發現生產食用菌的原料緊缺問題日益突出。腐木菌的栽培是利用棉子殼、雜木屑等為原料制作培養料,受原料產業發展、產地和運輸等問題的影響,栽培食用菌的原料成本不斷上升。特別是在國家保護生態、封山育林政策的影響下,食用菌生產重要的原料雜木屑進一步匱乏。因此,加快開發新的質量高、數量大、富含纖維素的雜木屑替代原料迫在眉睫。
李偉經過多方咨詢,從西南大學資源環境學院劉蕓教授那里得知,桑樹屬脂肪型樹木,營養成分完全滿足栽培黑木耳的營養要求。因為黑木耳是一種腐木菌,營養要求以碳水化合物和含氮物質為主,木耳菌絲在生長發育過程中,能分泌多種酶,可利用木材中的纖維素、木質素和半纖維素為碳源,而桑枝韌皮發達纖維素多,含氮量較雜木高,纖維素約占50%左右,木質素和半纖維素各占20%以上,接近黑木耳對營養的要求,很適合黑木耳的菌絲體生長和子實體發育。
“桑枝用于栽培食用菌,可彌補生產原料的不足,促進食用菌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加上桑樹因為養蠶需要,不施農藥,用桑枝屑栽培食用菌可降低農藥殘留的風險。”李偉覺得這是巨大的發展機遇。
探索全桑枝栽培食用菌
與彭水縣接壤的黔江,是重慶第一大蠶桑生產基地區,有蠶桑種植面積10萬畝以上,每年廢棄桑枝條高達10萬噸。2018年,李偉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將生產基地搬遷到黔江區蠶桑種植大鎮石會鎮。廠房很快搬到黔江去了,但如何用桑枝生產食用菌,李偉心中沒有底。
“全桑枝生產食用菌技術要求較高,在我們做之前,重慶還沒有一家企業正兒八經把桑枝作為培養料做成功的。面對一個新東西,需要去探索,沒有一個可以參照的范本。”李偉強調。
與棉子殼和雜木屑相比,桑枝的優點是產量高,再生能力強;缺點是桑枝木質化程度不高,桑枝皮占20%~30%,纖維含量高,密度低,堅韌,導致粉碎后的桑枝屑尖銳棱角多,需采用特殊的發酵軟化技術處理后才能使用。同時,由于不同食用菌菌株對桑枝屑的適應性不同,培養料的配方也有差別,桑枝粉碎顆粒的大小也有所不同,等等,這些都需要不斷地試驗和摸索才能掌握。
黔江區農業農村委、區農廣校了解到李偉的情況后,邀請他多次參加高素質農民方面的培訓。李偉因此得到了專家的悉心指導,并有機會多次外出考察學習,對培育出全桑枝食用菌有了更足的底氣。為了提高成功率,弘凡農業還與西南大學合作成立了“全國首個全桑枝食用菌”生產技術攻關小組。接下來,李偉在專家的指導下,開始全桑枝生產食用菌的反復試驗。試驗中,通過在培養料中逐漸增加桑枝屑在培養料中的比例,從最初的20%,到30%,再到80%,逐漸減少硬雜木,直至全部使用桑枝。
從原材料桑枝收購到生產車間加工,再到菌包的培養、食用菌的長成,至少要經歷9道工序。在李偉堅持不懈的努力下,桑枝黑木耳、桑枝香菇、桑枝靈芝等的栽培陸續獲得成功。
“1噸桑枝,可以生產600個直徑為11厘米、高度為20~23厘米的黑木耳菌棒,每個棒可產70~100克黑木耳干貨,統貨價格按100元每千克算,一個菌棒的產值7~10元。”李偉以桑枝黑木耳產值為例給記者算了筆賬。由于桑枝本身具有藥用功能,用桑枝栽培的食用菌口感香脆,不似傳統栽培出的食用菌那般綿軟。因此,桑枝菌受到市場的青睞,價格上也比普通食用菌要有優勢。
利用桑枝碎屑袋栽黑木耳、香菇,不但不會影響蠶桑生產,而且還可以有效利用冬閑的養蠶設備和空閑勞力,在增加少量投入的基礎上就能獲得較好的經濟效益,是蠶農致富的好門路。
構建全產業鏈
“沒想到原本只能當柴燒的桑樹枝會成為香餑餑。”當地的農戶告訴記者,大量桑枝過去只能被當柴燒。用桑枝作為原材料種植桑枝木耳、香菇,弘凡農業年消化桑枝6000噸,桑枝按400元/噸進行收購,這一項就可給當地農戶帶來240萬元的收入。黔江區10萬畝桑園,每畝年產鮮桑枝1噸左右,桑枝總量有十幾萬噸,目前弘凡農業的規模還遠遠不能消耗掉這么多原料。
“我們公司除了自己種植食用菌,還發揮企業技術、設備和市場的優勢,帶動農民種植桑枝食用菌,由企業制作菌包,通過農民專業合作社發給農民種菇,企業負責產品收購。”李偉介紹。弘凡農業的落戶,為當地農民就業開辟了一條新路。廢棄的桑枝不但可以賣錢,當菌包培育成型后,農民還可以買回去栽培食用菌,長出的食用菌公司按照合同兜底價回購。利用桑枝栽培食用菌的模式,不僅讓企業發展駛上了快車道,農民也有了出路。
這種模式,一方面提高了桑枝的綜合利用率,降低了農戶的生產成本;另一方面還增加了蠶業的附加值,延長了蠶桑產業鏈,實現了蠶、菌雙贏。
2019年以來,弘凡農業先后打造了“仙山云菇”和“百韻桑枝菌”食用菌品牌,以其獨特的品質和口感贏得了市場的青睞,產品供不應求。
截至目前,公司實現年產全桑枝香菇50噸、全桑枝木耳200噸、香菇醬10萬瓶,產銷全桑枝菌棒150萬棒,年產值超過3000萬元,公司也因此先后獲得黔江區優秀農業企業、黔江區農業產業化區級龍頭企業、黔江區農產品加工業示范企業、黔江區信用建設示范單位、重慶市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等榮譽稱號。
如今,以“弘凡生態農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為母公司,逐漸形成集生物科技、電子商務、文化旅游、生態食用菌深加工、進出口貿易以及全桑枝菌糠有機肥生產、蠶桑生物科技循環產業為一體的“弘凡生態集團”。同時,公司還以“一朵來自東方宮廷的御膳靈芝”為核心內涵創立了“九州御芝”,作為進軍國內外市場的全桑枝高端有機食用菌全系產品品牌。
李偉信心滿滿地預測,至2025年,公司可實現年產菌棒5000萬棒以上,年產鮮菇2.5萬噸、鮮木耳2300噸、桑黃5噸,香菇醬200萬瓶,年產值10億元以上;帶動轄區10個街道(鄉鎮)1000戶以上農民創業增收,戶均年增收3萬元以上。同時,年消耗廢棄桑枝條10萬噸左右,僅“生態循環”一項就可“變廢為寶”年創經濟效益4000萬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