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時節,萬榮大地上,經過菇農們幾個月的緊張忙碌,2000萬棒香菇棒已被整齊排列在菇棚內,蓄勢待發。
覆蓋全縣9個鄉鎮60余個村、從業人數4000余人、年產值達1.6億元的香菇產業,已然成為萬榮縣現代農業的一個“朝陽產業”,也成為該縣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推動鄉村振興的一支重要力量。
黨員帶頭“領”著干
2021年冬,本是農閑季節,可漢薛鎮北坡村菇農王富剛和妻子董麗霞卻忙得不可開交。王富剛要對承包的8個香菇大棚進行整修,準備大干一場。妻子則忙著在附近的香菇制棒車間打零工,貼補家用。
王富剛是北坡村一名普通黨員。2018年,村里為壯大集體經濟,搭建了香菇大棚,發展香菇產業,卻遇到群眾怕賠錢、無人敢承包的困境。王富剛得知這一消息后,辭去飯店大廚的工作,承包了兩個大棚,當年就收入8萬元。2021年,他又承包了6個大棚,在陰雨天氣的影響下,純收入仍然達到15萬元。
很快,在像王富剛一樣的一批黨員干部帶動下,北坡村香菇產業迅速發展,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目前,全村有240個香菇大棚,香菇制棒能力達到年130萬棒,僅對外承包香菇大棚一項,就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11萬余元。
據悉,2018年起,立足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萬榮縣積極探索依托香菇產業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模式。為了讓這個產業能迅速起步、取得突破,該縣充分發揮農村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號召廣大黨員干部先行先試、率先垂范。
今年以來,在抓黨建促基層治理能力提升專項行動中,該縣拓展完善了萬榮縣香菇產業黨員活動服務中心,并以此為龍頭,在全縣9個香菇產業示范基地均建起黨員活動小組和黨員志愿者服務隊,確保全縣香菇基地處處都有黨員的身影,時時都有黨員發揮作用。
目前,圍繞香菇產業,該縣共建立黨員示范點32個、黨員技術指導崗23個、黨員融資服務崗8個、黨員推廣銷售崗7個、黨員示范棚52個、幫扶棚185個,302名黨員直接參與到香菇產業中,帶動133戶發展香菇產業,香菇種植面積達到1300余畝,產業規模達到800萬棒,年產值達到6000余萬元。
萬榮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家敏杰表示:“把黨組織建在香菇產業鏈上,是萬榮發展香菇產業、壯大村集體經濟的一條好路子,也是開展抓黨建促基層治理能力提升專項行動的一個典型做法。”
龍頭帶動“幫”著干
“要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在制棒、種植、管理、銷售各環節為菇農提供支持,積極穩妥地壯大全縣香菇產業。”調研中,萬榮縣委副書記、縣長王飛多次指出龍頭企業在香菇產業發展中的作用。
在皇甫鄉香菇特色產業示范基地,萬榮縣佳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是這一片的“龍頭企業”,更是當地菇農的“定海針”。從購買菌棒開始,公司就和菇農簽訂全程技術指導和回收合同,這種“大包大攬”的幫扶,一舉免除了菇農對香菇菌種成活率沒保證、管理技術要求高和回收價格低等“后顧之憂”。
為了推動產業發展提升,今年以來,該公司積極克服疫情影響,邀請中國農科院全國首席專家張金霞等為菇農開展線上培訓8次,及時解決香菇管理中出現的問題。
公司負責人曹喜高介紹,全程服務、全程指導,既是縣上對公司的要求,也是公司對菇農的承諾。只有幫著菇農干,讓菇農有實實在在的收入,才能讓這個產業越做越好、越干越大。
服務盡心盡責,效果立竿見影。僅僅兩年多時間,皇甫鄉已具備年300萬制棒能力,發展香菇大棚135個,5個村依托香菇產業一項,集體經濟突破10萬元。
為了推動香菇產業健康長遠發展,近年來,萬榮縣通過不斷完善園區硬件、給予資金扶持、制定行業標準等多項措施大力培育香菇龍頭企業。通過龍頭企業全程幫帶,菇農積極性不斷提升、收益不斷提高,打通了依托香菇產業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的“源頭活水”,實現了集體經濟壯大、特色產業做強、群眾收入增加的效果。
據萬榮縣農副產品加工服務中心主任謝建鵬介紹,萬榮縣目前已有山西天地祥芮、壯香源、綠谷等20余家香菇龍頭企業,直接服務菇農4000余人。
優化模式“闖”著干
皇甫鄉漫峪口村董銀朋是香菇行業的“新人”,2021年他首次承包了12個香菇大棚,給村集體上交承包費用4.2萬元,在去年連陰多雨、商品率低的不利條件下,依然收入了17萬余元。“今年信心很足,計劃承包18個棚,打一個‘大勝仗’。”董銀朋的信心來自于他的勤勞苦干,更來自于全縣香菇產業的成熟發展模式。
從“黨員+產業”的單一模式,到現在的“龍頭企業+基地+農戶+科研院所+合作社+村集體”的“6+”模式,萬榮縣既大力借助“他山之石”,又結合實際“蹚水過河”,“闖”出了自己的經驗和模式。
“‘+’的越多,代表模式越成熟,產業鏈越豐滿,群眾增收越有保障,村集體經濟的基礎也更牢固。”謝建鵬說。
村集體經濟投資建大棚,農戶入股合作社承包大棚,龍頭企業全程幫帶,科研院所提供技術支撐,“6+”模式既為農戶織起了密不透風的“安全網”,也為村集體經濟注入了持續壯大的“源頭活水”。
在“6+”模式的引領下,萬榮縣還突破了菌種“卡脖子”技術,實現了自主研發,制棒也實現全面自動化,香菇大棚進入“雙網雙膜”標準化階段。
數據顯示,目前萬榮縣農村集體投資建設香菇大棚800余個,產生收益超280萬元,帶動全縣207個行政村平均增收1.3萬余元,22個村集體經濟收入超過10萬元,成為全縣農村集體經濟的又一個重要“增長極”。
正如萬榮縣委書記李永輝所說,香菇產業已經成為萬榮群眾增收的“朝陽產業”、村集體經濟壯大的“厚植產業”和推動鄉村振興的“支柱產業”。下一步,萬榮縣還將瞄準香菇精深加工這個“下游鏈條”,在引進培育大企業上下功夫,充分發揮香菇產業在推動縣域經濟發展中的強大力量。
覆蓋全縣9個鄉鎮60余個村、從業人數4000余人、年產值達1.6億元的香菇產業,已然成為萬榮縣現代農業的一個“朝陽產業”,也成為該縣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推動鄉村振興的一支重要力量。
黨員帶頭“領”著干
2021年冬,本是農閑季節,可漢薛鎮北坡村菇農王富剛和妻子董麗霞卻忙得不可開交。王富剛要對承包的8個香菇大棚進行整修,準備大干一場。妻子則忙著在附近的香菇制棒車間打零工,貼補家用。
王富剛是北坡村一名普通黨員。2018年,村里為壯大集體經濟,搭建了香菇大棚,發展香菇產業,卻遇到群眾怕賠錢、無人敢承包的困境。王富剛得知這一消息后,辭去飯店大廚的工作,承包了兩個大棚,當年就收入8萬元。2021年,他又承包了6個大棚,在陰雨天氣的影響下,純收入仍然達到15萬元。
很快,在像王富剛一樣的一批黨員干部帶動下,北坡村香菇產業迅速發展,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目前,全村有240個香菇大棚,香菇制棒能力達到年130萬棒,僅對外承包香菇大棚一項,就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11萬余元。
據悉,2018年起,立足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萬榮縣積極探索依托香菇產業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模式。為了讓這個產業能迅速起步、取得突破,該縣充分發揮農村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號召廣大黨員干部先行先試、率先垂范。
今年以來,在抓黨建促基層治理能力提升專項行動中,該縣拓展完善了萬榮縣香菇產業黨員活動服務中心,并以此為龍頭,在全縣9個香菇產業示范基地均建起黨員活動小組和黨員志愿者服務隊,確保全縣香菇基地處處都有黨員的身影,時時都有黨員發揮作用。
目前,圍繞香菇產業,該縣共建立黨員示范點32個、黨員技術指導崗23個、黨員融資服務崗8個、黨員推廣銷售崗7個、黨員示范棚52個、幫扶棚185個,302名黨員直接參與到香菇產業中,帶動133戶發展香菇產業,香菇種植面積達到1300余畝,產業規模達到800萬棒,年產值達到6000余萬元。
萬榮縣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家敏杰表示:“把黨組織建在香菇產業鏈上,是萬榮發展香菇產業、壯大村集體經濟的一條好路子,也是開展抓黨建促基層治理能力提升專項行動的一個典型做法。”
龍頭帶動“幫”著干
“要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在制棒、種植、管理、銷售各環節為菇農提供支持,積極穩妥地壯大全縣香菇產業。”調研中,萬榮縣委副書記、縣長王飛多次指出龍頭企業在香菇產業發展中的作用。
在皇甫鄉香菇特色產業示范基地,萬榮縣佳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是這一片的“龍頭企業”,更是當地菇農的“定海針”。從購買菌棒開始,公司就和菇農簽訂全程技術指導和回收合同,這種“大包大攬”的幫扶,一舉免除了菇農對香菇菌種成活率沒保證、管理技術要求高和回收價格低等“后顧之憂”。
為了推動產業發展提升,今年以來,該公司積極克服疫情影響,邀請中國農科院全國首席專家張金霞等為菇農開展線上培訓8次,及時解決香菇管理中出現的問題。
公司負責人曹喜高介紹,全程服務、全程指導,既是縣上對公司的要求,也是公司對菇農的承諾。只有幫著菇農干,讓菇農有實實在在的收入,才能讓這個產業越做越好、越干越大。
服務盡心盡責,效果立竿見影。僅僅兩年多時間,皇甫鄉已具備年300萬制棒能力,發展香菇大棚135個,5個村依托香菇產業一項,集體經濟突破10萬元。
為了推動香菇產業健康長遠發展,近年來,萬榮縣通過不斷完善園區硬件、給予資金扶持、制定行業標準等多項措施大力培育香菇龍頭企業。通過龍頭企業全程幫帶,菇農積極性不斷提升、收益不斷提高,打通了依托香菇產業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的“源頭活水”,實現了集體經濟壯大、特色產業做強、群眾收入增加的效果。
據萬榮縣農副產品加工服務中心主任謝建鵬介紹,萬榮縣目前已有山西天地祥芮、壯香源、綠谷等20余家香菇龍頭企業,直接服務菇農4000余人。
優化模式“闖”著干
皇甫鄉漫峪口村董銀朋是香菇行業的“新人”,2021年他首次承包了12個香菇大棚,給村集體上交承包費用4.2萬元,在去年連陰多雨、商品率低的不利條件下,依然收入了17萬余元。“今年信心很足,計劃承包18個棚,打一個‘大勝仗’。”董銀朋的信心來自于他的勤勞苦干,更來自于全縣香菇產業的成熟發展模式。
從“黨員+產業”的單一模式,到現在的“龍頭企業+基地+農戶+科研院所+合作社+村集體”的“6+”模式,萬榮縣既大力借助“他山之石”,又結合實際“蹚水過河”,“闖”出了自己的經驗和模式。
“‘+’的越多,代表模式越成熟,產業鏈越豐滿,群眾增收越有保障,村集體經濟的基礎也更牢固。”謝建鵬說。
村集體經濟投資建大棚,農戶入股合作社承包大棚,龍頭企業全程幫帶,科研院所提供技術支撐,“6+”模式既為農戶織起了密不透風的“安全網”,也為村集體經濟注入了持續壯大的“源頭活水”。
在“6+”模式的引領下,萬榮縣還突破了菌種“卡脖子”技術,實現了自主研發,制棒也實現全面自動化,香菇大棚進入“雙網雙膜”標準化階段。
數據顯示,目前萬榮縣農村集體投資建設香菇大棚800余個,產生收益超280萬元,帶動全縣207個行政村平均增收1.3萬余元,22個村集體經濟收入超過10萬元,成為全縣農村集體經濟的又一個重要“增長極”。
正如萬榮縣委書記李永輝所說,香菇產業已經成為萬榮群眾增收的“朝陽產業”、村集體經濟壯大的“厚植產業”和推動鄉村振興的“支柱產業”。下一步,萬榮縣還將瞄準香菇精深加工這個“下游鏈條”,在引進培育大企業上下功夫,充分發揮香菇產業在推動縣域經濟發展中的強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