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銀丙教授對先鋒村村民進行大球蓋菇培訓授課
10月21日,華中農業大學應用真菌研究所邊銀丙教授帶隊前往湖北仙桃市張溝鎮先鋒村,為推動當地的“稻-鱔-菇”新型種養模式的發展,面向當地村民開展了“大球蓋菇(紅松茸)生物學特性及栽培技術發展方向”的技術培訓和現場交流指導。
邊銀丙教授對當地村民進行交流和指導
邊銀丙教授與張溝鎮鎮長進行交流
“我也是張溝人,小時候經常在咱們這里摸鱔魚,說不定在場的就有原來和我一起的玩伴。”邊教授在給村民授課時,生動的回憶了自己兒時在張溝鎮的趣事,引得現場一片歡聲笑語,活躍了授課現場的氣氛,邊教授根據先鋒村作為“全國網箱養鱔第一村”的地方特色,提出“稻-鱔-菇”共作的新型種養模式,一方面可以利用冬閑田創造經濟價值,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秸稈資源、菌渣還田發展生態循環農業,使得不少村民的深受啟發,贏得了陣陣喝彩。課后邊銀丙教授還與當地菇農進行深入的探討和指導。
邊銀丙教授指導菇珍園菌業有限公司的發酵料生產
隨后,邊銀丙教授及隨行人員與湖北省科協、張溝鎮委領導前往湖北菇珍園菌業有限公司參觀,就“稻-鱔-菇”模式的技術需求、產業鏈布局等方面進行交流探討。
邊銀丙教授與省科協領導交換意見
邊銀丙教授認為湖北菇珍園菌業有限公司可以利用其雙孢蘑菇工廠栽培、鮮菇銷售和罐頭加工等方面的技術優勢,從培養料規模化標準化發酵、雙孢蘑菇廢料的再利用等方面與大球蓋菇栽培主體緊密合作,拓寬銷售渠道,開發加工新產品。交流會上,邊銀丙教授還與省科協領導針對湖北菇珍園菌業有限公司的食用菌產業發展情況以及未來大球蓋菇產業的融合發展進行了深入的交流。未來,當地政府和企業利用“政府+企業+農戶”鄉村振興新模式以推動仙桃市“稻-鱔-菇”循環農業發展,立足仙桃,輻射周邊,逐步實現“長江中下游地區大球蓋菇冬季稻田生態栽培技術”的推廣應用,建設美麗鄉村、生態田園,實現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