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呼和浩特市善岱蘑菇種植基地,種植蘑菇的大棚排排坐落,一塊標有“敕勒川41°蘑菇—善岱種植基地”的標牌引人注目。善岱蘑菇種植基地處北緯41度,在當地的氣候和環境下種植的蘑菇具有純天然、無添加,且較同類蘑菇蛋白質含量更高的特點。基地種植的蘑菇以地域特點得名——敕勒川41°蘑菇,成為了五彩土默特區域公用品牌著力打造的本土品牌之一。
“善岱鎮位于土左旗西南部,土地鹽堿化嚴重,水利條件設施落后,土地收入微薄。考慮當地的實際,善岱鎮黨委政府多次外出考察,結合精準扶貧、鄉村振興決定在當地發展蘑菇種植。”旗委常委、辦公室主任、善岱鎮黨委書記李躍卿說:“香菇種植對土地條件要求低,避開了當地土地鹽堿化問題,而且當地氣候適宜。2018年我們開始建設這個基地,至2020年連續生產3年,效果很好。目前,基地占地面積接近300畝,建成大棚130棟、冷庫200平方米、深加工生產車間設備2套。2021年制作菌棒接近130萬棒,能夠生產鮮香菇200萬斤,產值達到1000萬元。基地產的鮮香菇主要銷往呼和浩特市、包頭市的批發市場,為呼和浩特市的‘菜籃子’工程作貢獻。”
伴隨蘑菇種植基地的發展壯大,帶動村經濟、鎮經濟大幅提升的同時,也對農村富余勞動力的轉移起到了積極作用。
大棚里,為菌棒轉垛的工人忙碌著,善岱村村民王麗霞就在其中。2018年,王麗霞的兒子考上了研究生,3年間,王麗霞用在蘑菇基地打工賺的錢供兒子完成了學業。“每年能賺個將近2萬塊錢,供兒子上學,感覺日子一年比一年有奔頭。”王麗霞笑容滿面地說。
“從制作菌棒到采摘,我們按每棒1塊5左右的費用雇村里55歲以上的賦閑勞動力,給村民增加了收入。”善岱蘑菇種植基地所在地——善岱村村支部書記胡占軍說:“只要想來基地工作,夏季采蘑菇能達到每天85元的工資,這也是基地給村里帶來的社會效益。”胡占軍表示,基地目前就近務工近百人,人均收入18000元。
“現在,我們自己能制棒、生產、銷售……蘑菇種植銷售的各個環節都有了。我們的技術從不成熟發展到能夠幫扶鎮里其他蘑菇種植戶,得到了鎮黨委和鎮政府的大力扶持。”胡占軍說。
2020年,善岱鎮帶領基地管理者外出學習。“我們去福州考察學習后,通過招投標購入了一套深加工設備,還去河北平泉學習了蘑菇種植技術。”胡占軍介紹,他們把學習成果用在基地的種植加工上,大大提升了基地的產量和蘑菇品質。
“2021年我們主要種植了3個品種的香菇,1個大菌齡和2個短菌齡的。短菌齡的品種產量高,大菌齡品種雖然產量低,但品質好,3個品種在口感和營養價值方面都是一樣的。這3個品種都很適合本地種植,對未來的銷售和產值都非常有利。”胡占軍信心滿滿地說。
2021年,善岱鎮黨委、鎮政府以善岱村蘑菇種植基地為總部,將蘑菇種植業推廣輻射到了公布村、朝號村、保同河村、兵州亥村、董家營村,引導農民合作社、農戶發展蘑菇大棚種植,擴大種植面積。通過實施“一產種植、二產加工、三產鄉村旅游”發展模式,將蘑菇大棚種植基地打造成集研發培育、生產種植、技術推廣、加工銷售為一體的鄉鎮龍頭企業,輻射帶動全鎮各村通過融入蘑菇產業鏈走上致富的道路。
“現在,種植香菇已經成為我們鄉村振興的主要產業。”李躍卿說,善岱蘑菇種植基地種出的敕勒川41°蘑菇將為善岱的明天帶來更多變化。善岱鎮蘑菇產業不僅豐富了百姓的“菜籃子”,也鼓起了農民的“錢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