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大理之問”大討論活動開展以來,云南省大理州漾濞縣在產業培植中謀新路、出實招,在壯大核桃產業的同時,不斷探尋食用菌等新興產業發展,立足資源優勢,推廣科學化種植、建設標準化基地,探索群眾增收致富新路徑。
破解發展瓶頸,著力讓菌產業探出致富新路子
漾濞縣森林覆蓋率83.97%,排名云南省第三,得天獨厚的氣候、土壤、水源環境造就了野生菌豐富的種類和優良的品質。
早在上世紀80年代末,漾濞縣境內就有人在不同區域、不同季節開始進行食用菌的人工培植。但由于銷售渠道窄、生產規模小散弱、培育技術落后等原因,制約了食用菌產業發展。
為破解難題,發展壯大菌產業,漾濞縣主動融入全省“云菌”產業發展大局,組建專班到多地考察學習,統籌有利資源、整合項目資金,精準落地中國冶金地質總局的定點幫扶項目,建成了漾濞縣食用菌培育及加工基地,著力提升野生食用菌品質、擴大食用菌栽培規模,推動食用菌產業規模化、產業化發展,努力探索發展致富新路子。
發展科學化種植,著力讓“好資源”生出“好品質”
漾濞縣充分利用107萬畝核桃林發展食用菌林下培植,在蒼山西鎮秀嶺村平梨村民小組蝦蟆塘建設了1個菌種培育基地和1個林下食用菌種植基地,由大理源古漾濞核桃專業合作社聯合社參與管理,實行科學化、標準化食用菌菌種培育,品種包括平菇、香菇、大頭蓋菇和靈芝。
基地將核桃樹枝再利用,加工成菌料、菌包,不斷改良加工試種后提供給種植戶種植。同時,還通過聯合社形式吸納菌農入社,開展專業技術培訓,發展集中連片種植,聯合縣內食用菌種植企業規模化發展,推動形成組織型競爭實體,不斷擴大種植規模、提升食用菌品質,帶動農戶增收。
大理某核桃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理事長祁建榮說:“我們以核桃樹枝、核桃殼、玉米芯、農作物的廢棄料作為原料,目前種了四個區域,有食用的,有食藥兩用的,總的種了七十多畝,每畝的收益應該都在7000元以上。”
推進標準化建設,著力讓“好品質”打響“好品牌”
“我們在近5年的時間里,做了標準的生產線,產品在云南的市場里面口碑較好,銷量也在日益增長,下一步我們想突破加工工藝環節,著力在產品優勢和競爭力上下功夫。”云南某食品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邱賢宇介紹道。
漾濞縣在蒼山西鎮下街村羊莊坪建成了食用菌加工基地,由云南某食品有限責任公司負責項目實施,投產使用食用菌干片類加工和野生菌菌油加工兩條生產線,主要產品有干雞樅、干香菇、牛肝菌干片、松茸干片、木耳、油雞樅、油牛肝菌等。
據介紹,基地與合作社及農戶簽訂保底收購協議,原材料采集后,進入生產線加工為標準產品投放市場,以搭建好的電商平臺為依托,形成“公司訂單+合作社收購+工廠訂單生產+電商覆蓋”靈活模式,穩定收購價格、增加人工菌附加值、保障農戶的種植效益。
此外,基地還通過資源整合、聯動,探索集約化、市場化發展模式,挖掘利用食用菌飲食價值、藥用價值、文化價值,開發標準一致、品種多樣、設計精美的產品,做強做大食用菌產業,努力打響漾濞食用菌金字招牌。
“我們將認真開展‘大理之問’大討論活動,結合漾濞發展實際,努力尋找漾濞產業發展新路子,進一步鞏固好脫貧攻堅成效,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漾濞縣相關負責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