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修文縣扎佐國有林場六屯分場赤松茸種植基地,松濤陣陣,蔭涼濕潤。林下,一朵朵赤松茸破土而出,潔白菌柄頂著酒紅色菌蓋,長勢喜人。20余名工人俯身扒開厚厚的松針,將達到采收標準的鮮菇采入籃中,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
都堡村村民徐應菊雙手抬起滿滿一筐剛采下的赤松茸,眼角眉梢盡是藏不住的笑意:“這菇長得可真快,一天一個樣!我們每天采菇就能掙上百來塊錢,還不耽誤回家做飯、照顧家里。”
去年11月,貴州菌王府農業觀光園、貴州華宇天晨生態農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與省國有扎佐林場合作,由林場提供土地,企業注入資金與技術,農戶參與種植管護,短短數月便拓展出4800畝菌田,種植赤松茸、麒麟菇、馬桑菌、羊肚菌等多種菌種。
“扎佐國有林場海拔在1400米以上,年均溫度12攝氏度,林下腐殖土為食用菌生長提供了天然養分,讓菌菇品質接近野生,肉質厚實、口感鮮美,深受市場青睞。”基地負責人龍玉堂告訴記者,現在每天基地可采1000多斤赤松茸,早上菌菇采收結束后,中午冷藏車就會來裝貨、發車,第二天就能出現在貴陽、重慶、成都等大城市的商超貨架上。
據龍玉堂介紹,基地在用工高峰期日均吸納采摘工超100人,日均勞務支出超過1萬元,有效帶動久長街道、六屯鎮等周邊鄉鎮就業。目前,基地正積極推進100多畝貴州省食用菌林下種植標準示范園的建設工作,計劃引進馬桑菌、赤松茸、麒麟菇、灰樹花等15個品種,進一步豐富林下種植品類。
扎佐國有林場總面積26000多畝,其中可利用林下空間達14000多畝,為發展食用菌產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生態條件。“今年我們計劃將種植面積擴大至8000畝,重點培育錯季赤松茸、馬桑菌等品種,實現‘四季有菇、錯峰上市’,讓貴州的優質菌菇全年不斷檔。”龍玉堂滿懷信心地說道。
扎佐林場六屯分場赤松茸種植基地的欣欣向榮,是貴陽貴安食用菌產業蓬勃發展的生動縮影。今年以來,該市堅持全產業鏈思維,聚焦工廠化生產與林下種植“雙輪驅動”,不斷建鏈、補鏈、延鏈、強鏈,推動食用菌產業向高質量邁進。
截至8月底,貴陽貴安已完成食用菌種植2.21億棒,產量達6.33萬噸,建成示范基地60個,培育經營主體105家。產業形態愈發多元:在花溪區燕樓鎮,品品鮮公司打造的“鹿茸菇智慧工廠”實現了瓶栽技術升級,單產提升2-3倍;在白云、開陽、息烽等地,“集中制棒+分散出菇”模式帶動30余戶散戶參與,戶均年增收2萬元以上。
產業鏈也在持續深化。白云區中科易農、清鎮白盛等企業通過技改擴能,推出凍干菌菇、菌菇醬、菌湯火鍋預制菜等系列產品,加工產值突破1億元。“菌文旅”融合更是亮點紛呈,白云蓬萊仙界、烏當駱越魂等示范基地推出菌菇科普研學、親子采摘、長桌宴等活動,衍生出文創產品、體驗經濟新業態,吸引游客上萬人次,為產業注入新動能。
“黔菌”品牌越擦越亮。貴陽貴安已建設6個標準化菌種繁育基地,并與省農科院、貴州大學等合作,選育出“黔羊1號”“黔優1號”等新品種。本土品牌矩陣增至12個,“山地貴爽”“孔小菌”“花小菇”等品牌影響力持續提升。
貴陽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貴陽貴安將繼續以“強鏈補鏈、提質增效”為主線,推動食用菌產業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發展,力爭全年完成種植3億棒、產量10.5萬噸目標,讓這朵“富民菇”在鄉村振興中綻放更絢麗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