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新疆和田市吉亞鄉巴什蘭干村結合“一村一品”、“一村一策”的產業發展規劃,因地制宜,積極探索新型、高效、節能的食用菌種植產業,依托龍頭企業,利用林下、庭院種植大球蓋菇,發展“訂單”農業,有效帶動農戶增收,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奠定堅實基礎。
走進吉亞鄉巴什蘭干村食用菌種植基地,只見工人們正忙著在林下播種大球蓋菇菌種,來自新疆農業科學院的農藝師正在給大家講解播種的技術要領,大家都仔細聆聽。
“老師手把手給我們教技術,我們都學會了,很容易管理。”村民布麥熱姆·麥麥提庫爾班說道。
大球蓋菇又名“赤松茸”,它的產量高,生產成本低,營養豐富,有“素中之葷”的美譽,具有非常廣闊的發展前景,種植效益可觀,是短平快的致富產業。
“溫度正常的情況下,從播種到出菇三個月就好了,種一次可以出三到五茬,現在我們家院子里都種上大球蓋菇了,明年三月份就出菇了,預計能收入1萬多塊錢。”村民布麥熱姆·麥麥提庫爾班說。
“種植大球蓋菇具有以下幾個優點,一是投資少見效快,第二個易學好懂,占地少,農民可以在房前屋后種植,發展庭院經濟,畝均可以達到1500公斤,經濟效益可達到2到3萬元。”新疆農業科學院高級農藝師賈文捷介紹說。
吉亞鄉巴什蘭干村食用菌種植基地,占地面積350畝,由新疆昆侖天珍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帶動發展,目前有食用菌種植大棚100座,養菌棚30座,基地采用統一生產、統一標準、統一技術、統一管理、統一品牌銷售的新型產業運作模式,不僅讓村民們實現了就近就地就業,還學會了一技之長。
“在這里上班兩年了,一個月工資三千,我在這里學會了大球蓋菇的種植技術,明年春天我打算在院子里的果樹下面套種大球蓋菇,長出來以后賣給公司,預計能收入15000元左右。”村民布威阿依謝·奧布力開心地說。
“我們采用稻草和木屑的混合基質種植大球蓋菇,不僅品質和口感會更好,產量也會高于單一基質種植的大球蓋菇。目前我們10個大棚種了大球蓋菇,明年3月份可以采摘,同時我們公司還給當地農民提供菌種和技術支持,帶動農民發展庭院經濟,增加收入。”新疆昆侖天珍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劉雷介紹說。
巴什蘭干村總人口423戶1905人,人均耕地不足一畝,針對村里人多地少,產業基礎薄弱,持續增收后勁不強等問題,第一書記鄧偉通過邀請專家深入本村進行實地調研,并與村“兩委”班子成員進行集體商討,積極探索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我們邀請新疆農科院的專家多次到我們村,對土壤、氣候進行論證,我們村‘兩委’根據村里的實際情況,確定了發展庭院經濟的工作思路,利用村民房前屋后種植投資少、見效快的大球蓋菇。”北京銀行烏魯木齊分行駐和田市吉亞鄉總領隊、巴什蘭干村第一書記鄧偉說。
產業發展思路雖然清晰了,但村民卻對種植大球蓋菇持懷疑態度。“剛開始動員村民種植大球蓋菇的時候,大部分村民都不愿意,一個是他們擔心技術,還有一個就是銷路的問題。”吉亞鄉巴什蘭干村村干部布威再乃普·麥麥提敏說。
為了打消村民的顧慮,鄧偉帶領村干部挨家挨戶做思想工作,還通過引進食用菌種植企業落戶本村,由公司提供全程技術支撐,采取“基地+公司+農戶”的合作模式,與公司簽訂訂單式購銷合同,讓農民吃上了定心丸。
“第一書記和村干部經常到家里給我們宣傳大球蓋菇的好處,幫我們算經濟賬,有技術員教技術,公司統一收購,我們不擔心了。”吉亞鄉巴什蘭干村村民麥提亞森·麥提托合提說。
“十九屆六中全會強調,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下一步,我們采取一系列措施發展庭院經濟種植大球蓋菇,推動庭院經濟規模化、品牌化發展,有效帶動400多戶農戶戶均增收上萬元,把‘小庭院’打造成‘大產業’,實現農民富的目標。”北京銀行烏魯木齊分行駐和田市吉亞鄉總領隊、巴什蘭干村第一書記鄧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