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暨市暨南街道鄉賢戚立民積極探索“農業立體科技化”,研發的系列菌菇設備擁有32項專利,將生長中的鮮活菌菇搬上餐桌,深受中科院專家青睞。
日前走進錦垚科技研發基地,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3個智能菌菇房,外面的控制系統可控制室內的“溫光水氣”,確保菌菇所需要的環境要求。其中一個菇房,是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高級工程師趙琪的“試驗地”,專門研究培育羊肚菌。每個月他都會來一趟基地,平時則是通過手機進行實時觀察。
錦垚科技總經理戚立民向記者介紹:“這個設備精準度高,包括對溫光水氣的控制都比較細致,我們這邊是把視頻連到手機上,不管是在哪個地方,或者在家里,或者在國外,趙工都可以知道生長情況。”
目前,這套智能菌菇培育機器擁有32項專利。相比于同類設備,該套系統能耗下降30%-50%,而且維修率低,因此暢銷全國,每年銷售額超5000萬元。如今,這款產品還走進了大型飯店、餐廳,尤其是講究食材新鮮的美食行業。
“我們做這個標準型的小型庫房,就是為餐飲做一個前置倉。有些餐飲店可能會把菌棒直接放到餐桌上,讓客戶自己體驗邊采摘邊涮火鍋,最大限度保證它的新鮮度。”戚立民說。
殊不知,做建筑出身的戚立民曾與這個領域毫無交集。一個偶然機會,他開始學習參與環境設備的研發和生產,一入行就是近20年。今年,在外地積累了設備研發、菌菇培育經驗的他回到諸暨,并萌生了創業的想法,于是成立了公司。
為了更好地將珍稀菇類“工廠化”,智能菌菇房試驗種植的都是像猴頭菇、羊肚菌、滑子菇等市場上少見的菇類,因為戚立民有一個遠大的目標:希望通過數字化設備,高價菌菇也能走進尋常百姓家。
“把農田縮小,在有限的空間產出更大的價值。很多高端的市場,慢慢地可能會平民化,比如說像羊肚菌,目前市場上面都是1000多塊錢一斤,我們想把它工廠化生產之后,量體加大,整個市場上面的價格會下來一部分。”戚立民說。
致力于研發更先進的菌菇設備,不久前,戚立民還與中科院合作搭建14個固定庫房,預計今年年底正式投用。同時,他打算開辟一個研學基地,開展多渠道培訓,讓更多的人了解菌菇,從菌菇培育中獲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