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走進織金縣貓場鎮龍潭社區黑木耳基地,蜿蜒綿亙的菌棒長出朵朵誘人的大耳朵,在藍天白云的映襯下,忙碌的群眾成為初冬最美的風景,一幅美好的勤勞耕作山水圖正鋪展開來。
為進一步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推動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貓場鎮圍繞“四新”主目標,緊扣“四化”主抓手,大力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通過引進黑木耳種植,有效盤活了土地,拓寬群眾的就業增收空間。
“我們這個基地總共有240畝,現在已經下地的菌棒大概48萬棒,下地有一個多月了,現在正是收木耳的時間,我們每天的工人在30至40人左右,他們的工資一天大概有80到120元。”木耳種植基地負責人路海森介紹說。
在木耳基地,30余名群眾熟練的采摘、裝籃,把長勢大的木耳摘了后,還未長出的小木耳便放回地里,等待下一次出棒。黑木耳平均一棒一次能產1.5斤左右,夏季可以采8—9次,冬季可以采4—5次,種植程序簡單,產出效益好。
“以前我家是貧困戶,在黨和政府的幫助下,我家都脫貧了,加上栽冬瓜、南瓜、木耳這些,這個老板都喊我們來做,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我們脫貧以后生活都逐漸變得很好。”務工群眾何萬祥開心地說。
60歲的何萬祥是一個脫貧戶,由于老伴常年生病需要住院治療,自己年齡較大不能外出務工,家庭收入渠道單一,隨著當地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工作的不斷推進,夫妻倆在家門口便獲得了務工崗位,有了穩定收入,生活越過越好。
“以前他們請我們來種菌棒的時候是一百塊錢一天,現在來做是10塊錢一個小時,一天能做七八十塊錢,這個是看家工作,比去打工要好一點,在這里做還能看家,出去照看不到家里。”務工群眾何敏笑著說。
與何萬祥一樣,龍潭社區部分群眾因特殊原因無法外出的,都在黑木耳種植基地找到了工作,成功實現了家門口就業,解決了外出務工與照顧家庭這個一直困擾著他們的問題。務工群眾童大琴說,“現在小孩上高中了上大學了,在這附近打點零工來扶持小孩讀書,只要人不懶干點活,一年倒是比一年好一點。”
據悉,龍潭社區是織金縣的鄉村振興示范點之一,為實現產業興旺的目標,貓場鎮按照全縣產業發展總體部署,不斷優化“貴人服務”“畢須辦”政務服務品牌,結合當地實際,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引進黑木耳種植項目,并主動幫助企業排憂解難,獲得企業好評,形成了政府、企業、群眾三方聯動的良好格局。
“貓場的政府對我們企業相當的好,我們有什么困難,他們及時幫助我們解決問題,還有群眾對我們也是非常的好,關系比較好,要工人他們都會及時來幫我們。”木耳基地負責人路海森高興地說。
據了解,今年以來,貓場鎮緊緊圍繞織金縣種植業“5311”產業規劃布局,以“黨組織+企業+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在龍潭社區大力發展、規劃種植黑木耳240畝,有力推進秋冬種項目實施,堅持把黑木耳基地打造成為增加群眾收入,助力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柱。目前,已栽種200畝黑木耳,現已進入采摘季,剩余的40畝地膜也已經鋪好,等菌棒到了以后就馬上栽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