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海拔有1000余米,經過一年的試驗,我已成功試種了反季節‘慶科212’香菇,以后在荷地,我一年四季都可以栽培香菇。”
近日,慶元縣荷地鎮楊橋村巖坑自然村,在博海種養專業合作社的香菇基地里,負責人劉培金與記者聊起基地夏菇的栽培情況。眼下正值“慶科212”出菇時節,菇棚里一朵朵香菇長勢喜人,幫工們忙著采摘鮮菇,裝入冷庫,準備發往各地市場。
“現在這個時節出菇,不僅能彌補過往荷地栽培香菇的空檔期,效益還不錯,我粗粗估算,一棒香菇能有4元的收益就算不錯,現在第一茬每棒香菇已經有了2元的收益。”忙于采收的同時,劉培金心里始終記著一筆“經濟賬”。截至目前,基地第一茬已經有1000棒香菇成熟出菇,已售出鮮菇500余斤。
除了售賣本地市場,基地香菇還遠銷日麗水市場,采用“訂單農業”的模式,2020年共售出4萬余斤干菇。正因為有了訂單的保障,劉培金更加堅定了試種各式新品種食用菌的信心和決心。為了更好保證香菇鮮度,今年,基地也建起了冷庫,能同時存儲三四萬斤的鮮菇。
基地規模和效益提升的同時,也充分帶動了周邊閑置勞動力就業。基地全年有固定幫工7人,到了忙碌時節需要散工60-70人,全年工資支出需要50余萬元。
據介紹,基地共栽培“慶科20”10萬棒、“241”8萬棒、反季節“慶科212” 3.5萬棒、灰樹花1.3萬棒。
劉培金說,在成功試種“慶科212”香菇之后,他還將繼續不斷探索新品種,今年他還小規模試種了大球蓋菇、羊肚菌、竹蓀,目的是綜合比較哪個品種綜合效益更高,最后再逐步調整合理的栽培結構,實現基地效率最優化、效益最大化。
劉培金告訴記者,他想利用好慶元的好生態,栽培出更優質的食用菌。更進一步讓食用菌產業效益更多地惠及荷地,帶動菇農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