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車從織金縣城出發,在蜿蜒的山路爬坡、下坡、拐彎……來到金鳳街道化跨居竹蓀種植基地,十幾個村民忙碌著采摘、清洗、分揀竹蓀。
“支書,今年的竹蓀能賺多少?”“不多,除去村民分紅及60萬務工費,自己大概有30多萬吧。”楊發亮是織金縣金鳳街道化跨居竹蓀種植大戶。
近年來,織金縣立足區域優勢及得天獨厚的地理氣候條件,將食用菌產業作為鄉村振興支柱產業大力發展。
近三年來,織金縣累計發展種植竹蓀、香菇、木耳等食用菌7.78萬畝,菌種制種企業36家,發展大戶、合作社及公司等120余家參與食用菌種植,竹蓀、香菇等食用菌累計總產量約20萬噸,食用菌綜合總產值累計達50億元以上,累計帶動12萬余人參與食用菌產業發展,人均月增收2400元以上。
全局化思維,產業才能走實
為解決工作溝通上的問題,織金縣成立食用菌產業發展工作組,縣主要領導直接統籌,實行“日調度、周通報、月考核排名”的工作機制,并將考核結果納入部門年度績效考核內容。
“每天我們工作專班的同志都要去實地了解工作推進督查,避免出現只報數據、收數據,卻不知道真實的工作情況。”工作人員高乙介紹。出臺《織金縣2021年食用菌產業發展實施方案》,結合實際,選擇適宜種植的主導品種,再根據各鄉鎮具體情況進規劃產業。延長產業鏈。引進企業,建設高端加工生產線,開發以食用菌綠色產品為原材料的保健品、高端食品飲料、藥品等高附加值產品。
截至目前,全縣從事食用菌加工的企業30余家,生產的織金竹蓀面條、赤松茸面條、猴頭菇面條、香菇脆等10余種食用菌精深加工產品推上市場,深受廣大消費者喜愛。
多元化籌資,產業才能做大
立足優勢資源,抓食用菌產業招商。貴州織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看上織金縣的獨特氣候特征,投資1億元圍繞林下食用菌種植、加工、包裝等環節全產業鏈發展。截至目前,公司在織金縣中寨、三塘、阿弓等5個鄉鎮建設的菌種生產車間已經建成投產,日產菌棒20萬棒,完成食用菌示范種植5000畝。
采取“政府主導+市場化運作”方式,整合涉農資金,積極爭取項目扶持資金、產業基金。截至目前,組建金蓀公司,并成功籌資1.3億元投入到食用菌產業發展,整合6076萬產業發展資金支持食用菌產業發展。
借助高校科研力量,節約產業發展技術研發成本。與貴州大學、貴州省師范大學、貴州省農業科學院等科研院校合作,開展“林下竹蓀、羊肚菌、金耳”等20余項林菌高效生產模式試驗。
用活本地資源,節約產業發展成本,積極打造種植示范基地。組織本地“土專家、田秀才”開展食用菌制種、栽培、田間管理、病蟲防治等技術培訓和指導服務。截至目前,全縣培訓3000余人次,技術指導服務200余次。
“捆綁式”發展,產業才能走遠
將產業發展中各方利益“捆綁”在一起,明確企業、合作社、村集體、農戶在產業鏈、利益鏈中的份額及責任,吸納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過程中動態監測戶、邊緣戶和流轉土地農戶到種植基地務工。
織金縣食用菌專班工作人員介紹,目前利益“捆綁”方式主要有,“‘建棚返租-保證收益式’,合作社負責建棚、公司提供菌棒、農戶負責勞務管護,每戶農戶可向合作社租3-5個大棚,向公司借12000-20000袋菌棒,公司保證每袋產值不低于5元,合作社按每季每棒0.2元向農戶收取大棚租金,農戶采收一季食用菌可實現收入3萬元,一年可收兩季,實現增收6萬余元。”
“群眾通過土地或林地流轉入股村集體合作社,合作社利用扶貧項目資金入股公司,采取7:2:1的分紅模式,將70%用于村合作社社員分紅,20%用于合作社持續滾動發展,10%用于合作社管理人員工資等支出,這樣大家就形成一個利益共同體。”對于發展主體之間如何平衡利益時,三塘鎮相關工作負責人張國慶介紹。
“下一步,織金縣將不斷強化科技支撐、培育食用菌品牌,加快推動食用菌全產業鏈建設,著力把食用菌產業打造成為助推群眾持續穩定增收的惠民產業。”織金縣產業發展專班相關負責人張志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