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下,正是平菇長勢良好的季節,在黔東南州臺江縣老屯鄉長灘村的秀珍菇產業基地里,村民抓緊時令采收平菇,一派繁忙景象。“最近天氣好,出菇的速度快,而且菇的品質很好,客源也多,今天這車平菇是發到重慶的。”基地工作員張合輝一邊忙著搬運平菇裝車,一邊介紹。
在長灘的食用菌基地不僅有秀珍菇生產大棚、平菇生產大棚,還有現代工廠化的菌棒生產車間,形成流水線生產作業。基地是2018年建成,目前日產菌棒可達30000棒。同時,該基地有效地解決了60余名勞動力就近務工,人均月收入3000-6000元不等。
近年來,臺江縣為進一步激發擴大企業生產管理效能,以老屯鄉長灘村秀珍菇產業基地為試點,積極推行“支部+企業”的發展模式,以支部為“紅繩”,捆緊與企業聯結紐帶,將黨建工作跟企業運行管理深度融合,充分把黨的建設優勢轉化為企業的發展優勢,全方位釋放“紅色生產力”。
企業黨支部書記吳曉浪說:“企業建支部,不僅在一定程度上破解了流動黨員管理難的問題,使流動黨員有了歸屬感、榮譽感和幸福感,找到了真正屬于自己的‘家’,又可以充分發揮企業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進一步激發廣大黨員帶頭干事創業勁頭。”
同樣,在方召鎮巫梭村大棚內的香菇也迫不及待地爭相冒頭,采摘的村民們更是忙得不亦樂乎。巫梭村黨支部書記李光軍說:“現在大棚第一批香菇已經開始采摘了,一天要雇40多人到棚內采摘,每天可采8000余斤,來采摘的村民一天也有100多元的收入。”
方召鎮巫梭村食用菌基地與老屯鄉長灘村秀珍菇生產基地不同的不只是菇的品種,其發展模式也不同。
臺江縣為了將食用菌產業做活做強,通過不斷探索、創新,在方召鎮巫梭村推行“黨支部+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發展村級產業,巫梭村兩委為了將“輸血”變為“造血”,讓村民不只是以務工增加收入,將食用菌棚包干到戶,讓能人、大戶來帶頭種植,菌棒由村里的合作社生產,村民負責后期栽培管理,村兩委負責監督,合作社再以一元一斤的管護費,統一收購,各司其職,鼓勵村民多勞多得。
同時,為了解決栽培過程中遇到的技術問題,方召鎮開展“專家引進”和“人才培養”雙提升工作,近年來,方召鎮引進長期在村服務的食用菌專家1名,培養食用菌種植能手15名,此舉不僅提高了村民們栽培香菇的積極性,更為村民增添了一門技術,同時也使得該村香菇產量倍增。
巫梭村食用菌種植大戶邰玉成說:“以前不敢種,怕沒有技術,管理不好會虧本。現在只要我們愿意做,村里的合作社就給我們提供菌棒,還有技術人員給我們指導,出菇了還統一收購,解決了我們之前的一切難題,而且現在我們還學到了一門技術,國家政策真是好。”
近些年,臺江縣把發展食用菌產業作為增加群眾收入,助力鄉村振興的又一支柱產業,不僅有效整合資金使用及土地資源,又將食用菌做成該縣又一大產業。目前,臺江縣已建成年生產30萬棒以上規模的的生產基地19個、生產大棚32.35萬㎡,主要品種有灰樹花、秀珍菇、平菇、香菇和茶樹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