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走進劍河縣溫泉隧道口姬松茸種植基地,工人們忙著將麥稈建堆發酵、培養料上機床,現場一片熱火朝天的景象。
“我們基地建堆發酵主要用麥稈、稻草等經濟價值低的農作物廢料作為原料,經過建堆預濕、兩次發酵,就能將培育料、菌包送往菌房種植。對產后的菌包廢料我們作為農業生產底肥和養殖蚯蚓原料,不但能防止污染環境,還能兩次變廢為寶,為企業生產降低了成本。”在種植基地工作的楊勝桃說。
行業的持續發展離不開環境保護的可持續作為支撐,經過考察調研,該縣把食用菌作為“一縣一業”的主導產業,通過引進、培育貴州建江菌業有限公司、貴州劍榮菌業有限公司等一批食用菌專業化種植、營銷為一體的企業,在地方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找到最佳結合點。
“我們培育菌包、培育料生產制作工藝已相當成熟,我們公司負責管理的劍河縣姬松茸種植基地生產的菌包、培養料,除了滿足本基地6萬平方米種植需求,還能滿足五岔基地、關口基地、南明基地等3個基地8.9萬平方米種植需求。”貴州建江菌業有限公司工作人員潘芳介紹說。
該縣充分發揮食用菌龍頭企業“帶”“幫”作用,通過龍頭企業向中、小基地、種植散戶提供原料和技術支持,由縣內龍頭企業培育菌種、生產底料和菌包,不僅降低成本,還保障食用菌產業發展不會在生產第一環節被“卡脖子”。食用菌行業“準入”門檻不斷降低,在全縣13個鄉鎮都建成食用菌示范種植基地,食用菌產業在該縣已遍地開花。
“我們公司最近每天出產的鮮菇差不多有3萬余斤,主要是發往成都、長沙、廣西等地,這些大額訂單,對方都會先打來幾十萬元的預付款,銷路還是有保障的。”貴州劍榮菌業有限公司銷售經理李貴介紹道。
在食用菌龍頭企業引進過程中,該縣對企業的研發實力、經濟實力、銷售網絡等因素進行綜合評定,以龍頭企業聯系縣外企業訂單式銷售,在廣州、成都、長沙、重慶、云南、廣西、鄭州、深圳、珠海、貴陽等地搭建了穩定的銷售渠道。
“我們9人都是白天在這采摘菌子,晚上回家住。我們婦女力氣比較輕,干不了苦力活,在這干不算累,每個月都有3000多元錢哩,挺滿足的。”在貴州劍榮菌業有限公司采摘海鮮菇的吳程英一邊忙著手里的活一邊高興地說。
在堅持推進食用菌行業健康發展與帶富群眾同向同力,該縣以食用菌產業發展為依托,實現群眾在家門口就業增收,為鄉村振興賦能。通過采用“龍頭公司+黨支部+合作社+農戶”模式,將基地標準化種植和群眾散戶田間地頭種植相結合,群眾除了享受基地的分紅和務工收益,還能自己種植由公司統一回收創收,食用菌行業發展與群眾致富的利益聯結正不斷被深化。
經過幾年的發展,該食用菌已經形成了生產、種植、加工、銷售都完整的產業鏈,食用菌已悄然成為了該縣產業的一張閃亮名片。僅2020年,就生產食用菌菌棒1.5億棒,食用菌總產量達7萬余噸,總產值達8億元,直接帶動2萬名群眾就近就業,人均年收入3.6萬元以上,間接拉動4萬名以上群眾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