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在印江自治縣紫薇鎮慕龍壩區的食用菌基地里,菌棒上密密麻麻地長滿了大小不一的黑木耳,數十名群眾正在忙著采摘黑木耳,整個基地一片忙碌。
“今天在壩區采摘的工人有74人,可以采摘鮮木耳15000斤。我們過年以后從正月初四就開工的,估計5月中旬采摘結束。”紫薇鎮慕龍壩區菇農晉成幫說。
為確保菇農高產,黑木耳采摘期間,印江食用菌專班的技術員們每天都會到基地進行采摘指導。
“采摘的標準是大小5至7公分,我們整個生產過程都是做到精細化管理,在稱秤的時候發現沒有按標準采摘的要馬上拿出來,保證木耳的品質。”印江縣食用菌專班技術組副組長介紹。
在印江縣木黃鎮燕子巖食用菌基地的26個晾曬棚內,工人們有的忙著晾曬剛采摘的鮮木耳,有的則將晾曬好的干木耳回收裝袋。據了解,該基地自春節后開采以來,已完成300噸鮮耳晾曬,回收干木耳5萬斤。與以往鋪在地上晾曬不同的是,現在用晾曬棚晾曬不僅提高了晾曬效益,還保證了木耳的品質。
印江縣食用菌基地以“龍頭企業 合作社(專業村)+專業菇農”的聯動發展模式,充分調動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三方積極性,作為龍頭企業的梵天菌業有限公司,在每個食用菌基地都派出一至兩名技術員專門負責基地管理和指導。
“我們主要是負責整地、排田、澆水、病蟲害預防、采摘、晾曬的全程跟蹤指導。”印江縣木黃鎮文昌食用菌基地技術員說。
近年來,印江縣堅持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牢牢把握“八要素”,圍繞“2 N”產業布局和食用菌“一園三帶多點”產業規劃,堅持以“強龍頭、創品牌、重科技、帶農戶、穩增收”為目標,全力推動“千戶萬菇”行動計劃,重點打造東線黑木耳產業示范帶,形成了“龍頭企業+合作社(專業村)+專業菇農”聯動發展新格局,大力打造“梵凈山珍·健康養生”特色品牌,全縣食用菌產業發展不斷提質增效,帶動了更多群眾持續增收致富。
“目前春季種植有序推進,投產的菌棒生產企業(合作社)有20家,種植基地37個,參與發展的專業菇農有460戶,已完成春季種植4600萬棒,可實現產量2.1萬噸,產值1.6億元,食用菌產業帶動64個村1800余勞動就近就業。”印江縣食用菌專班技術組副組長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