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留壩地處秦嶺南麓,林地面積占總面積的92.8%,是陜西省林業縣之一,這里生物資源得天獨厚,人稱“綠色寶庫”“天然藥庫”,林產品“山珍”極為豐富,西洋參和食用菌成為該縣的特色主導產業,特別是“留壩香菇”地標產品享譽國內外。
江口鎮黨委書記張宏軍介紹說,該鎮大力實施產業推動,以培育壯大食用菌產業為抓手,努力增強發展后勁。青崗坪村充分發揮黨支部、黨員引領、集體扶貧社保障三者作用,用活政策,“守、講、帶、結、用”五措并舉,全村食用菌產業步入了良性發展軌道,成為留壩縣“扶貧社香菇示范基地”。全村共有140戶440人,黨員22人,2020年發展食用菌(夏、秋、冬)菇達55萬袋,群眾食用菌產業發展參與率達到35%。
青崗坪村黨支部把“抓產業、促增收”作為黨員踐行初心使命的有力抓手,教育和引導黨員帶動群眾搞好食用菌產業發展。青崗坪村從2018年開始發展食用菌產業,剛起步時群眾都不看好這個產業,村支部書記劉國強帶頭大膽創業,村上2戶黨員參與發展了5萬筒食用菌,加之村上黨員義務投工投勞,建基地、抓生產,當年效益就達到10萬元。黨員們先后在老百姓家中、在田間地頭講解身邊成功故事、宣傳縣上食用菌扶持政策,主動幫助群眾算清食用菌產業發展的經濟賬,使群眾打消了顧慮。村上的黨員干部到外地考察學習、開闊眼界。同時,支部黨員主動與貧困戶結成產業發展對子,自發動員貧困戶以現金、實物、勞力等形式與黨員發展戶合作經營發展食用菌,有力破解了產業發展中的難題。
在產業發展中,青崗坪村黨支部充分發揮好扶貧社的技術、管理、銷售等保障作用,創新模式,統一技術管理,將拌料、消毒、選料、選菌、接種等技術含量高的環節統一由扶貧社實施,然后將勞動密集、技術要求不高的環節交群眾分戶自行管理,降低了市場風險,提高了產品質量和設備利用率;村扶貧社加強技術培訓和指導,培養技術指導員全過程給與農戶精細技術指導和管理,確保了菌筒成活率和產品質量;村扶貧社常年牽線搭橋,建立有覆蓋周邊省份的網絡銷售清單,主動幫助農戶與市場對接,解決了農戶香菇銷售難題。
“我在香菇基地干活已經3年了,家務活也不耽誤,每年僅務工平均收入在2萬多元以上。”村民劉國芹說。據了解,截至2020年底,該村扶貧社已產生純收益105萬元。全村貧困戶有33戶參與食用菌產業發展,戶均增收超過4000元,貧困村戶參與率達到了92%,困難群眾參與食用菌產業發展的熱情空前高漲。
隨后,采訪團一行感受了江口鎮鄉村大集市。正值農歷小年,這里趕集的人很多,香菇、木耳、臘肉、水果、蔬菜等產品應有盡有,人們購年貨,迎新年,年味越來越濃。
據了解,為確保疫情防控下群眾能過一個快樂祥和年,江口鎮實行錯峰趕集引導和市場監管,確保疫情防控萬無一失,先后組建了12名大學生志愿者疫情防控服務隊配合行動,在集市入口設置測溫登記卡口,實行“新橋進、舊橋出”的管控措施。志愿者們身穿“留壩縣志愿者”背心,在寒風中耐心地向每一輛進鎮車輛、每一名入鎮的群眾細心提醒,幫助健康登記、掃碼,愛心擔當,暖心服務,共同守好百姓采買年貨的“安全門”。
“隨著脫貧攻堅成果不斷鞏固提升和鄉村振興的推進,產業帶動農民增收,老百姓日子越過越紅火,鄉村也將會變得更加繁榮和美麗。”張宏軍滿懷信心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