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雪消融,萬物復蘇。日前,走進陜西省漢中市留壩縣武關驛鎮鑫科農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制筒車間,耳邊響起機器運轉的轟鳴聲,尋聲望去,工人師傅們密切協作,正在緊鑼密鼓進行秋冬菇菌筒生產,忙的熱火朝天。
今年72歲的劉振新,是附近河口村村民,考慮到自己年齡大了,不適合外出務工,便來此找到了滿意的工作。“我在這已經干一年多了,像裝袋機、叉車什么的我都會,還會一些維修。一個月能掙上3000多塊錢,他們也不嫌我年齡大,挺踏實的。”開鏟車、拌料、碼袋、搬運等,劉振新動作麻利,干勁十足。
記者了解到,自春節以來,該廠區開足馬力,滿負荷生產,菌筒日產量達兩萬筒左右,全力保障菇農訂單如期交付以及自身基地用量需求。“疫情全面放開以后,農戶對復工復產以及生產食用菌的積極性比以前高很多。去年我們菌棒銷售和菌種銷售,全年的產值大概是2500多萬。今年可能要上漲30%到40%,有望突破三千七八百萬。”對于企業今年的發展預期,李小斌信心十足。
企業有了大量訂單,菌筒質量以及菇農效益如何保障?為了有效解決菌筒質量參差不齊,真正降低菇農風險,該企業在留壩縣委、縣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引導下,經過改造提升,建成了高標準恒溫養菌車間。
“我們這里面溫度、濕度、供氧都是恒定的。以前我們養菌的時間,從接種到出菇需要150天以上,現在恒溫培養時間縮短到90到120天,提高了效率。”公司總經理謝富友帶記者參觀恒溫養菌車間時,還幫菇農算起了經濟賬。“以前單筒的產量也就是1斤1兩到1斤半,最高的也就1斤7兩。現在我們產量都在1斤8兩到兩斤,出菇溫度合適的話還能達到2斤以上。單筒的產量這樣算下來,總收益要多賣1塊多甚至2塊以上。”
有了科技創新加持,既縮減了養菌時間,提升接種成活率,節約企業成本,又能幫助菇農提升單筒實際利潤,進一步促進全縣食用菌產業提質增效。
此外,企業負責人李小斌告訴記者,以前食用菌生產加工等環節季節性較為明顯,在特殊時間段,務工人數和收入均不同程度受到影響。現在有了恒溫養菌車間,可以實現全年365天不間斷生產。產量明顯激增,用工量也大幅攀升,既帶動了更多周邊群眾來此務工,也讓群眾收入更加穩定。
“目前有60多個工人,去年我們共發出去了200多萬工資,固定長期工作的這種員工每個人每一年能拿到3萬多到4萬塊錢的工錢。今年人工工資預計在350萬到370萬。”
家住南河街村的劉忠琴,就是其中的受益者。作為這里的老員工,公司的訂單越多,效益越好,也就意味著她的收入越穩定。工作中,劉忠琴主要負責養菌車間內定時通風、室內保濕、菌筒測溫記錄等,還不定時協助工友們對夏菇菌筒進行刺孔增氧。
“我在這廠里也干了三四年了,現在活也比較多,沒事我就來干活了。一個月掙上三千多,離家也近,把屋里也照管了,挺好。”雖然忙碌,但看著一排排錯落有致、擺滿了整個區域的菌筒,劉忠琴卻樂此不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