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雨后的銅川市耀州區,天藍云淡。車子行駛在山間,轉過九里坡的一個又一個山彎,沮河出現在眼前。沿河而上,兩岸藍色的大棚鱗次櫛比。這是屬于耀州區廟灣鎮的獨特風景,也是韓景全一次次來這里的原因。
客從遠方來
作為韓國客商在中國的代理,今年4月,韓景全受委托,從東北來到廟灣鎮,之后便與廟灣鎮德祥實業有限公司簽訂了出口30萬袋菌棒的合作協議。該公司是廟灣鎮打造“香菇小鎮”中的龍頭企業。“我去過很多香菇種植基地,這里的廠房設施標準化程度和菌棒的質量,最符合我的要求。”韓景全說。
11月18日,韓景全第3次來到廟灣鎮,參觀了蔡河村香菇種植基地。“今年5月,第一批菌棒出口到韓國后,客戶反響很好,希望能全年供應,但目前咱們這邊常斷貨,實現不了。”韓景全感到遺憾。
“我們的菌棒得優先滿足廟灣鎮各個基地的種植需求。”陪同韓景全參觀的德祥實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孫曉山笑著回答。
11月19日清晨,該基地的5萬袋菌棒被裝車發往韓國。“之前兩次發的都是培養了120天的菌棒,到韓國后可直接出菇。這次按韓國客商要求,發了只培養了50天的菌棒。”韓景全告訴記者。
這樣出口菌棒,對從業18年的許華衛來說,是個不小的挑戰。作為廟灣鎮6個基地的技術總監,這是她職業生涯中的首次,也是她所了解到的業內首次,沒有任何經驗可循。“最難的是掌握冷凍溫度,要讓菌棒在運輸的路上停止生長且要防止菌棒感染。” 許華衛說。
對種植技術進行不斷探索研究,也是廟灣鎮吸引客商的最大支撐。香菇種植中,選擇制作菌棒的底料、培養菌種、控制香菇生長的品相、確定采菇的時間……每一個環節,都需要技術人員根據當地的環境進行摸索。兩年多來,從購買底料到自己配制底料,從購買菌種到自己培養菌種,從按季節種菇到反季節種菇,“香菇小鎮”也在向行業技術標桿邁進。
“經我們改進后,廟灣鎮的香菇種植大棚只有20米長,比傳統的香菇種植大棚要短20多米。” 許華衛告訴記者。今年,廟灣鎮出產的香菇,平均每公斤的批發價格達到10元,高于其他地區出產的同種類香菇2元—4元。9月,德祥實業有限公司又與美國西雅圖客商簽訂了10萬棒菌棒培育訂單。
“我們公司已經具備從事食用菌類產品的出口資質,明年開始將積極拓展海外市場。” 德祥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憲來說。
小香菇能致富
把香菇種植產業培育成主打產業,廟灣鎮是慎重且不遺余力的。該鎮是耀州區的一個山區小鎮,也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朱鹮的棲息地、沮河的發源地和銅川市二級飲用水源保護地,產業發展限制諸多。
“我們鎮森林覆蓋率高達85.1%,制作香菇菌棒的底料豐富。出完菇的菌棒還可以做成有機肥,不會造成環境污染。”廟灣鎮鎮長魏昭鳳說。
20世紀90年代,香菇種植產業曾在廟灣鎮的產業發展中嶄露頭角,由于當時村民各自為政,缺乏技術,未能形成氣候。但個別堅持發展香菇種植產業的村民,如今都已成為富裕戶。
2017年,廟灣鎮兩委組織人員到全國知名香菇種植基地學習,規劃建設“一區+N基地”(技術核心區和N個香菇種植示范基地),規模化發展香菇種植產業,并于2018年4月正式提出打造“香菇小鎮”的目標。耀州區在涉農整合資金傾斜、成立食用菌技術研發中心等多方面進行扶持。
兩年間,香菇種植在廟灣鎮蔚然成風,現已完成投資7000多萬元,建成一個技術核心區和柳林村、五聯村、蔡河村、春林村、賀家莊村、廟灣村6個香菇種植基地,總計建成標準化生產大棚512座,年出菇量達300萬棒300萬公斤,提供就業崗位超過500個,累計發放務工工資2000萬元,帶動1421戶貧困戶,實現年分紅200多萬元。
“我們利用涉農整合資金在村里建設基地,建成后基地歸村集體所有。有的村將基地托管給龍頭企業,村集體按照每個菌棒0.6元的標準,向企業收取承包費,比如蔡河村,這個村的基地是最大的,共有238座大棚。今年,村集體僅這一項就收入40多萬元。也有像柳林村,因為村里有懂技術的村民,所以村集體自己管理基地。”魏昭鳳介紹。
該鎮香菇種植規模快速擴大的底氣,還在于出產的香菇質量上乘,供不應求。“我們鎮出產的香菇相比市場上的普通香菇,鉀含量高出21倍,鐵含量高出53倍,硒含量高出14倍,蛋白質高出2倍。”廟灣鎮公用事業服務站站長路旭輝說。
深加工做大產業
據了解, 2021年,廟灣鎮還將新建400多個香菇種植大棚,并鼓勵涌現出的懂經營、會管理、有技術的脫貧示范明星戶,通過“借棒還菇”,進行香菇大棚承包經營,進一步擴大香菇產量。
“2018年我們種植的少,香菇價格上不去。這兩年,我們每年都在新建大棚和基地,擴大產量。”張憲來直言。今年初,耀州區啟動實施2020年香菇菌棒補貼項目,按照每棒1元的標準,對200萬香菇菌棒進行補貼,全力保障疫情期間的香菇種植生產。
除了要滿足客商的購買量,“香菇小鎮”技術核心區內即將投產的香菇深加工生產線,每年預計能消化香菇150萬公斤。
技術核心區坐落在耀州區天寶路街道,主要由德祥實業有限公司投建,內設香菇醬、干香菇、冷凍庫等5個生產車間,為“香菇小鎮”提供技術保障和進行香菇深加工。其中香菇醬生產車間占地1600多平方米,投資近1000萬元,年產300萬瓶香菇醬。
早在2019年,該公司就研制了配方,注冊“菇為天”品牌,并委托河南的企業代生產香菇醬,通過線上企業店鋪銷售,線下消費扶貧助銷,累計已銷售50多萬瓶。“銷售情況超出了預期,所以我們才加速投建了生產線。”張憲來說。預計今年底,該條生產線將正式投產。
為了購買合意的香菇醬生產線機器,張憲來在全國各地跑了近半年。機器回來后,又根據企業的需求進行了改良,一個自動攪拌鍋就花費了十幾萬元,整條流水線的設備總計花費400多萬元。香菇深加工,利潤能增加40%,延長產業鏈,小香菇才能做成大產業。
2021年,技術核心區內日烘干鮮菇2000公斤的干菇生產線也將投產。目前,該公司研發的干制香菇零食香菇脆和手撕香菇都已經上市。